引 子(1 / 2)

 远东之血</p>

引子</p>

虽然已经过了午后,天空依然显得阴霾而沉重,在冬日的东北小兴安岭,山上密布高大笔直的云杉、白桦、红松。它们如同受阅的军队一样,整齐的排列在起伏不平的山岭上,迎接着来自远方的漫天风雪。</p>

雪,沉重的压负在树木的技头,即使是那些最挺拔的树枝也被积雪压弯,仿佛间不堪重负,这时,阳光从铅色的云间透出来,把金色的温暖布撒在冰雪大地,一阵山风从树林间吹过,那些雪,就如同白色的沙子般从树枝上掉落下来。</p>

春天要来了。</p>

6岁的邓炜风警觉的坐在马架子靠门的地上,他手里拿着一个皮面的笔记本,目光不时透过眼前的鹿皮门帘,看着不远处的林间小道。吹进马架子里的山风让他不由得紧了紧脖子上的黑狐皮领子,头上裁剪精致的头发也随着风轻轻抖动起来,随后下意识用力顿了顿脚上带毛毡的皮靴。</p>

突然间,想到已经开春了,邓炜风不由低头想了想,今天应该已经到了月,这一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年)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较往年来得额外的迟缓。</p>

"唦,唦",外面传来雪落在马架子顶上的声音,从外面看,这座近一人高的马架子绝对是经验丰富的东北老猎人的杰作,它不露山不显水的建在山脚一处断崖下面,正面看呈三角形,用土坯砌墙,松木为梁,房顶上则辅满了厚厚的茅草,避风、暖和而已隐蔽,一般人即使走很近也很难发现。马架子里常年备有水、肉干、干柴等物资。</p>

不过,这不是一个东北野外常见的猎人用于山间避风雪歇息的马架子,这个马架子所处的方位只有邓炜风知晓,邓炜风称它为"甲二",在今天天还没亮时,冒着风雪越过国境线,两个白俄用狗拉雪橇把邓炜风从远处的火车站悄悄送到了这里,这个不起眼的马架子正是闻名哈尔滨的"邓记商行"对外贸易的一个节点。</p>

而邓炜风正是"邓记商行"的二少爷。</p>

"生意就是生意",这是邓炜风小时候,他的爷爷&mdash;&mdash;邓槿发,"邓记商行"的创始人反反复复教导他的一句话。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黑瘦老头在年青时,不过是清末一个普普通通吃着铁杆庄稼的旗兵,一次偶然的机会,邓槿发跟着一个哈尔滨商队向北到达俄罗斯的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此行让邓槿发恍然间发现一片新天地,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全身心投入到对俄国的各种贸易中。</p>

即使是到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邓槿发的商行马队依然能游走于日俄两国两军之间,从军粮到药材,从皮鞋到炸药,人称"八面玲珑"的邓槿发同时和两只敌对的军队作起了生意,一场战争下来,邓槿发的"邓记商行"如滚雪球般壮大。等到邓炜风长大成年时,"邓记商行"积累的财富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数一数二的大商家,它表面上在哈尔滨市面上经营着粮铺、银楼等7家店铺,而私下里,经营和苏俄、英美、日本的各种对外走私贸易才是它的最大利润来源。以至于,无论从苏联的海参崴到赤塔到莫斯科,从东京到南洋马尼拉,到处是邓家的贸易伙伴和人际关系。</p>

邓家历经清末革命、日俄战争,近半个世纪以来,算得上是见过各种大场面的,邓槿发在世时就曾经反复教导他的子孙们,这世面上不管谁作皇帝,谁拿枪杆,可生意就是生意,谁也逃不了。</p>

想到这,邓炜风不由得叹了口气,他是"邓记商行"现任大东家邓鸿仁的二儿子,是邓鸿仁第三个小老婆所生,邓炜风的母亲是邓家丫环出身,在邓炜风很小时母亲就病死,虽然邓炜风自小可以说得上是锦衣玉食,可由于他的母亲出身卑微并早逝,导致邓炜风在邓家的内部地位一直不高。</p>

邓炜风长成年后,出落得高大帅气仪表堂堂,像其它纨绔子弟一样,他也不免时常沉迷于酒色享乐,所以脸色总是显得有些苍白。邓家的一家之主邓鸿仁一直忙于生意和享乐,对这个偏房生下的儿子有养育之责,却少于关爱之心,邓炜风顺利上完国中和大学后,就立即投入到家族的生意中,父亲邓鸿仁把维系对苏联的贸易路线的工作交给了他。</p>

在"邓记商行"的内部账簿上,对苏贸易从来就是最大一块收入来源,维系对苏联的贸易路线,在中东铁路通车后,是邓家一直以来的一项周期性巡视工作,无非是视察沿途路线、交易市场并巩固苏联方面的一些人脉关系。</p>

可是现在日本人来了,世道变了,生意突然变得不好作了。祖宗的话好像都变得不太灵验了。</p>

在"九一八"以后,邓家的这项工作变得复杂敏感起来,日军进占东三省以后,就立即开始着手对东三省原有的经济金融、对外贸易进行清理整顿,这之后,日本几大财团如饿狼扑食般进入东北,在关东军的支持下,他们一方面对东北的旧有工商业势力进行打压、扼制、吞噬,另一方面对整个东北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严厉压缩东北对除日本以外的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简而言之,就是日本人要以最直接的方式对东三省进行吸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