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十回 方方面面(1 / 2)

 姜游于五年十二月月底时拜访了一次司马徽,考虑到年关将至,襄阳这里的商号有不少杂事要安排,所以只是住了几天之后就先返回了襄阳。至六年的正月十三冬雪稍融,商号里的大事务也都回归正轨,姜游得以抽出手来,就再次的带上了蔡琰她们三个去拜访司马徽。借口也好找得很,这不是马上就要过元宵节了吗?</p>

(PS一下,汉代其实好像并不讲究元宵节。元宵节原名应该是上元节,属道教的宗教节日。根据本瓶手头的资料,元宵节的兴起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唐朝是李唐,而道教的宗祖老子姓李,李唐王朝出于皇室神化的目的而大兴道教,上元节也是那时开始兴盛的。这里请不要深究。)</p>

司马徽对姜游那也是非常的欢迎。抛开其他乱七八糟的因素,只单以蔡琰的学识而论,司马徽作为老学究型的人物都惊叹不已。除此之外,现在的蔡琰可以算得上是经学宗师郑玄的半个徒弟,再加上蔡琰不但博学强记,而且自身的理解能力又强,司马徽与蔡琰真一谈论起来基本上就等同于学术交流,双方往往就是“终日不倦”。这是水镜书院期的课还没开,蔡琰又是女子不太方便在人前露面,不然司马徽都想邀请蔡琰当客席讲师。</p>

</p>

扯远了,打住。总之姜游他们一到水镜书院,司马徽便力邀姜游他们多住上一些时日。当然了,这也正中姜游的下怀,自然是满口应允。反正襄阳商号那里的事有王珑儿在打理,除非是碰上什么大事要事,不然的话也用不着姜游亲自去处理。</p>

自正月初十起,水镜书院的学生就在陆陆续续的返回书院,该拜年的拜年,该聚饮的聚饮。不过这些都与姜游没多大的关系,姜游主要的目标当然是放在徐庶与石韬的身上,从初识时起基本上就天天一起喝酒谈论,连过年都是带着这二位去襄阳过的,而在这一来二去间姜游就有从这二位身上了解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p>

荆州地区由于刘表的缘故学风较盛,而且由于局势较为安定,各方面的生产力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在此前题之下,荆州有自己的造纸业且有较大的规模——蔡伦可就是耒阳候(今湖南耒阳)。但是虽然有不错的纸业基础,荆州这里却还没有印刷制品出现。而像徐庶、石韬这样的学子的书籍,都得是自己去抄。</p>

在这一上姜游有听李雪解释过,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当时的纸与墨的搭配不能到位。印刷需要的是油墨,而汉时的墨都是水墨,普通书写的话还行,但却挂不上印板。勉强为之的话印出来的字纸根本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工艺上的问题。</p>

姜游的夷州可以进行印刷,是李雪在水墨的基础上搭配了一些夷州出产的植物油与鱼油,达到了印刷用油墨的标准。但是一如前言,夷州淡水人口偏少的硬伤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不足,造纸与印刷工坊的供给能力相当的有限,目前也只是能勉强的满足淡水行政与基础教育方面的需求而已。</p>

理论上来是把荆州的人口弄去夷州,但姜游与李雪都知道这不太现实,而这种潜在的商机又不能错过……这是读市场分析的李雪的原话。两个人用通讯器商议再三,最后由姜游作出了一个较为大胆的提议,就是夷州供给成品的印刷用油墨与印刷用的工具,由船队运到荆州来之后,再由姜游在荆州本土招募人手开办印刷厂。</p>

李雪分析过后认为这个方法比较可行。众所周知汉代的化学工艺还相当的落后,想分析出夷州油墨里的成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这种油墨里的一些关键成份貌似目前也只有在夷州才能得到(指夷州特产的一些亚热带植物与海产鱼类),如此一来荆州本土的豪族想玩盗版很可能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p>

有了一个主导思想,李雪的花招也多了起来。像印刷的另一个关键活字版,李雪就坚决反对直接送去荆州,而是采用了宋代的整板雕版。当然李雪也不会笨到真的去雕这些版,毕竟劳时费力还容易出错,因此所采用的方法有些投机取巧——</p>

先用活字排出一个版,试印一遍校对无误之后,让青铜工匠直接在这个活字版上封泥制作陶质范模,陶模一出来再注入青铜浆,然后一个青铜的整板就出来了。而这个整板,回头就是要送到夷州去的。</p>

汉代的青铜工艺相当成熟,制出来的青铜印板质量很高,甚至都超出了李雪的想像。当然了,这种整板真送到荆州肯定会被人偷学去。只是在不用李雪的这种花招的情况下,只怕印三十二开大、页数为一百、单页字数为两百字的书籍,只怕能累死荆州本土的青铜工匠,花得时间还相当的长。哪像李雪这里动作要是快,几个人只用几天的时间就能把的板全都做出来?换句话,李雪的这种花招很可能会极大限度的提高荆州本土想从事这项产业的人的投入成本,而且在时间上还争不赢姜游。</p>

除此之外,郑玄呆在夷州也是一个极大的有利之处,因为很多著作在眼下的情况之下,只有夷州才有……</p>

不过姜游与李雪都一致认为现在就急着赚钱还太早了。反正现在还只是在建安六年,时间大把,应该先把名气打出来再。姜游不是要资助司马徽门下的贫寒学子吗?这就是一个打广告的最佳方式。</p>

在询问了司马徽一通之后,姜游选出了二十卷司马徽这里常用的教材并将书名告知给李雪。至于书到不用发,李雪去郑玄那里一趟就有,然后就开始制板与赶制油墨……</p>

——————</p>

转眼间便已是建安六年的二月中,姜游又在郑玄这里作客。</p>

在得到了姜游首肯的前题下,蔡琰被司马徽借去“隔屏侍讲”,也就是在讲常中挂起吊帘再支起屏风的弄出一个隔间,然后蔡琰呆在隔间里与司马徽以谈论的方式向学子们讲学。</p>

这一借可就是半个月。蔡琰固然是乐于讲学,姜游却没什么事可做了,整日里就是带着韩柔与貂婵在水镜书院的周边游走踏青。当然了,姜游也乐于这样,因为这样姜游就可以多接触到水镜书院这里的士子,没准就能撞上那么一、两个日后有用的人才呢?所以姜游也是没事就请这个喝两杯、请那个吃一顿的,连带着亦使姜游在水镜书院这里的人缘相当的好。</p>

这天书院下了课,蔡琰有累要先回去休息,姜游就让韩柔给蔡琰作伴,自己则带着貂婵再邀上了徐庶与石韬去酒肆喝酒。正吃吃聊聊间,有一行不算很大的车队来到了水镜书院,领头之人却是王珑儿。</p>

不多时王珑儿在酒肆寻到了姜游,各方见礼之后王珑儿跪坐到了姜游的身边道:“师兄,五日前夷州的船队到了襄阳码头,师兄先前交待过的那些物件皆已送达,印刷工坊日前亦已开始运作。不过工匠手艺尚且生疏,所以我是按师兄所交待的,让工匠们先以清水习练,待熟识之后再以墨而印。另外雪姐有考虑到师兄这里一时间印不出书籍,怕误及师兄正事,所以在夷州就先赶印好了两千本送来荆州。”</p>

姜游知根知底,知道李雪那里二十种书籍每种印个一百本是儿科,所以是很随意的了头,不过那边的徐庶与石韬可就吓了一跳。两千是什么概念?别是两千本,可能随便来个二十本就能抄得他们吐血了。(PS个题外话,写到这里本瓶突然想起了学生时代犯了错,被老师罚抄的事,二十遍《木兰辞》再加二十遍《桃花源记》,那可真叫一个惨啊……)</p>

他们正犯着楞,王珑儿却已经从衣袖中取出了《礼记》与《尚书》交给姜游过目。姜游接过来随意的翻了几页,一抬眼见对面的徐庶与石韬都拉长了脖子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当下便笑了笑,一人递将了过去道:“二位贤弟且看看这书抄印得如何。”</p>

二人细看了一会儿,干净、工整、无误什么的就不用多了,闹得这二位连连咋舌。</p>

姜游又笑了笑道:“书院开课尚不足一月,这批书卷也算是赶上了。二位贤弟,明天可能要辛苦你们一下。”</p>

石韬拱手道:“不知兄长有何吩咐?”</p>

姜游摆手笑道:“别什么吩咐不吩咐的。我之前不是过要资助贫寒学子的吗?我师妹珑儿这次是带来了两千本这样的书籍,共二十宗典籍,每宗百本。明日相烦二位贤弟就在书院的门前摆下长桌,但凡是书院中的贫寒子弟皆发与书籍,分文不收。至于那些身家颇丰的学子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