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仲(1 / 2)

 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如君。”

桓公曰:“鲍叔牙如何?”

管仲曰:“毫无疑问鲍叔牙是个君子,他对善恶分得很清,一见到人有恶,一辈子不会忘掉,这样是难以为政的。”

桓公又问“易牙怎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讨好国君,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没有一点人性,这样的人不宜为相。”

桓公再问:“开方如何?”

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十五年,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连父子之情都不顾的人,怎么会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的封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的封地而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追求的必定是超过千乘之封的权力。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用为相了。”

齐桓公又问:“既然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体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接着向桓公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认为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好。

易牙了解到桓公与管仲的这番对话后,就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反对你为相。

鲍叔牙笑道:“管仲推荐了隰朋,表明他是为社稷宗庙着想,不以私心偏爱朋友。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易牙一看挑拨不成,赶快溜走了。可惜桓公没有听进管仲的临终劝告,反而逐渐亲近三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