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派出安南(1 / 2)

 永乐十四年是个大年份,排第一件大事便是朱棣以五十五岁高龄迎娶徐妙锦为皇后。

第二件事便是武当山金殿建成。

第三件事便是纪纲谋反,自从朱元璋自导自演了一曲胡惟庸谋反的蹩脚戏。

朱棣也过了一把导演的瘾,导了一把纪纲指鹿为马的闹剧。

纪纲的家属无论长幼一律戍边,但是指挥同知庄敬却被夷三族,指挥同知袁江,千户王谦、李春,镇抚庞瑛被处死,继任指挥使的则是蒙古人赛哈智。

第四件事是礼部尚书吕震请求封禅泰山,朱棣没有同意。

第五件事是削汉王两护卫,徙封乐安州。第六件事就是朱棣决议迁都北京。

永乐十二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返回,从榜葛剌国带回了长颈鹿,轰动朝野,后来通事马欢写了一本书叫《瀛涯胜览》。朱瞻基这几天正在读这本书,这一天他请郑和到军营里约谈。

朱瞻基到军营的时候,郑和已经到了,见了面,他请郑和给他手下的二十二个武官讲讲古,说说西洋的趣闻。

郑和现年四十六岁,正当壮年,保养的不错,眼睛很有神,走起路来步伐沉稳,人也和气。

大家对这位传奇人物很感兴趣,都笔直地站在哪里等着郑和开口。

“大家都随意些,我本是罪人之子,幸得当今皇上宠厚,命我等屡下西洋,以壮国威,幸不辱命。尔等皆是太孙殿下的亲兵,本该亲如一家嘛。”朱瞻基示意大家坐下,又让人拿了草垫,给郑和等人垫着。

“这次殿下命我给你们讲讲古,就是殿下看重你们,话不用多说,我们当兵的是为了什么,就是要保一方安宁,在外要雄壮威武,以显我大明之威望,皇上之圣明。大家可能都知道,上次我们下西洋,船队共两万七千余人,先到了苏门答腊,经过古里,到达忽鲁谟斯。”郑和停了一下,露出沉思之色。

“海上无日月,一片茫茫大海,望不见尽头,不见别的一片帆。

经过二三十天的航行才到达古里,那一块地域没有四季之分,常年都是热天,好多小孩子都光着屁股,那地方很穷,不过真的是路不拾遗,不吃猪,牛肉,他们的国王很高兴的接受了皇帝陛下敕下的金册,金印等。

从古里出发到达忽鲁谟斯也是花了二十多天,这是一个小国,城市很繁华,房屋都是用石头做的,土地很肥沃,一年两熟,男子都剃光头,身上卷着白布做衣服。”

“他们听说我们来了,国王派了侍卫长率领一千骑兵来迎接我们。他们的皇宫很高大,里面金碧辉煌,柱子,窗户,门都是金色的。

他们的士兵很威武高大,铠甲上反着亮光,刀剑弓样样齐全。上百头大象列着队伍毕恭毕敬的。国王头上戴着镶满宝石的金冠,这时候有两位拄银杖的臣子引导,走到中间的地方,又有两位拄金杖的臣子引导。

他们国王很慎重地拜迎诏书,叩头,手加额。开读受赐讫书,设绒毯于殿,大宴朝使。他们国家是不喝酒的,用蔷薇露和香蜜水做饮。赠送使者金盔、金系腰、金瓶、金盆,副使就都是银的,随从人人有份。”

军官们个个听得如痴如醉,稍后朱瞻基在营房和郑和密谈。

“郑大人,皇爷爷靖难以来,殚精竭虑,修武当,开运河,疏通江河,移民实边,建北京城,北征蒙古,南压交趾,又派郑大人你屡下西洋,可谓成就不可能完成的功绩。”

“隋炀帝南征北战,最终却失陷于高丽句,又发民力开凿大运河,引发内乱不休,在位仅十四年而亡。”

“皇爷爷英明圣武,自是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同样能够慧眼识金,君臣同发力,郑大人才会引得万国来朝,万民敬仰。”

郑和听得朱瞻基说得这么慎重,话里面要想有所暗示,疑惑大升,赶紧应到:“皇上英民圣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郑大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这个世上,有人生存的地方是不是都是弱肉强食的,就跟禽兽一般呢?”

“当然不是。”郑和想起了释迦牟尼割肉饲鹰的故事,但是这个太孙说话有点奇怪,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觉得是,你看蒙古游牧民族,人烟稀少,草原广阔,水草丰美,皇爷爷出征饮马河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就像江南一般。

可是呢,几千年来,从来就没有停止杀戮,仅仅是因为雪灾吗?蒙古人应该是崇尚这种强者生弱者汰的大自然规律吧?安南明明一个弱小之国,都会发生强臣夺主之事,天之理就如此吧?”

郑和默默无言,悻悻地离开了。

朱瞻基来到校场,观察士兵们训练,周荣跟在旁边。

“安南国有人口三百多万,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我打算向皇上推荐你为新安府的都督,士兵可以娶当地女子为妻,要给我牢牢地盯住在哪里,到口的肉还能吐出来?不服管教的可以抓起来,到时候交给郑大人,送到某个海岛上种田。选择安分守己的童子进入军队训练,培养忠君思想,维持治安。每个县要建立学校,做好教化的工作。你理解了没有?”

“是。”

“不要小瞧了这里,这里是我们未来的战略支点,不可以放弃的要地。以往我们打仗都困于后勤补给,但是这里不一样,以海为沟,边境为墙,这里的粮食一年两熟,只要勤劳一点,粮食是吃不完的。再慢慢的教化,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到时候再给你挑60个祁三的兵丁给你。”

第二天他就向朱棣讨了一个新安府都督的职务,到时候将由郑和的船队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