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昨日今朝①(2 / 2)

沉鹄轻鸾 寥落风87 0 字 2021-07-19

晋无咎听她所说关乎丐帮,难言反对,道:“玄炎,你千万小心些。”

莫玄炎道:“你放心,我不会与敌人打斗。”

说罢拿起“句芒剑”,轻轻带上房门,振翅向西飞行,回想一月前背负晋无咎自登封而来,因挂念其伤势,对朴素厚重、高大巍峨的城门只一扫而过,此刻心头大石落下,方才留意到东面来时的华清古池,秦俑战阵。

放眼俯瞰全城,宽阔深邃的护城河环绕城墙,河水黑幽深不见底,看似壕沟实为天堑,楼墙高大,瓮城隐秘,处处暗藏死亡陷阱,城楼古朴端正,铸就建瓴高屋的气魄,墙顶宽阔九马奔行,每隔三十六丈有人值守。

这一夜当空无月,莫玄炎飞得太高难见地面情景,刻意下降到十丈左右,果见沿路树荫中一个黑影疾速前进,莫家向以速度见长,如这般短途奔行,在莫玄炎眼中全无过人之处,自己飞在半空,追行更是游刃有余。

黑影或西或北,时而直行,时而折拐,时而翻墙,朝西安城中心奔去,不多时已远离城墙,莫玄炎远比那人更快,每每来到身前,又几下盘旋稍作等候,见那人钻入路边一片树林,为密叶所阻难以透视,径直飞到西北角,只待那人再度出现。

中心一棵树上忽而出现火光摇摆,莫玄炎定睛细看,那人并未如自己所料穿越树林,而是跃至其中一棵顶端,以火折为示,相请自己现身,原来早已察觉夜空中有人尾随,心道:

“这人也真了得,我一身黑纱青翼,如此昏暗夜空,常人但教抬头,也以为是大雁飞过,他竟能辨出人形。”

见那人不似有甚么恶意,松口真气,手上挥舞渐缓,徐徐停在那人对面一棵树顶。

那人手指莫玄炎,道:“莫姑娘,何以鬼鬼祟祟跟着在下?”

莫玄炎听这声音沙哑,正是日间东南院九曲小桥上的四袋弟子付圭,道:“你半夜翻墙而出,何尝不是鬼鬼祟祟?”

付圭哈哈一笑,道:“牙尖嘴利,接招罢。”

一言甫毕,手中长棍一戳,对准莫玄炎颈下“璇玑穴”与两侧“肩髃穴”。

莫玄炎见他说不几句便开始动手,顷刻间跃至自己所在树顶,再想起飞已然不及,空中三下疾转,以小巧身法避开三棍,再踩上树顶枝叶时,双手已抽离“青鸾之翼”,右手横格,“句芒剑”一时不急出鞘。

付圭道:“听闻‘句芒’削铁如泥,为天底下最锋利的‘五行剑’之一,老头子今日可要好好见识一下。”

莫玄炎心道:“我身份微妙,按理说哥哥姐姐不会大肆宣扬,这人竟知道我是‘句芒’的主人,莫非过去一个月中,他时时伏于暗中盗听?”

见他不过背负四袋,道:“想见识‘句芒’不难,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

付圭脸露微笑,长棍一收,对准莫玄炎脚下扫去,莫玄炎见来势大巧若拙,心道:

“久闻丐帮三十六路‘打狗棒法’天下无双,哥哥一根‘打狗棒’看似毫不起眼,竟能与碧辰一百四十四招‘直符九天剑’打成平手,按理说‘打狗棒法’是丐帮历代帮主一脉单传,可这人白天偷偷看我,晚上偷偷出府,轻功又如此了得,要说他有否趁哥哥练习棒法时从旁窥视,那也难说得紧。”

莫玄炎自六岁练剑伊始,于盘龙峡谷一练六年,每次向莫苍维学完一招,练熟后便找沈家兄妹拆解,沈碧痕内功粗糙,早已不是对手,沈碧辰却年少成名,十六岁时已打败大师兄楼一鸣,成为沈门最优秀的弟子。

其时莫玄炎尚属年幼,虽然剑招不落下风,可毕竟相差七年功力,沈碧辰原本以长兄自居,对二女依顺疼爱,加之受父亲训诫,有意待莫玄炎长大后娶她过门,比剑时多加容让。

莫玄炎嘴上从来不服,心下却知沈碧辰总要稍胜一筹,暗地里更加勤奋,只为有一天能胜过他手中那柄“蓐收剑”。

十二岁那年,莫玄炎被父亲带入魔界独居,在“魔方”上一练三年,自觉已有小成,趁着离开结界来到外间,又与沈碧辰大战三百回合,这一次后者仅凭单剑已难抗衡,两百招后无奈加入左掌阳力,又过一百回合,莫玄炎不支落败。

此战过后,二人相互钦佩,莫玄炎回魔界后,更是静下心来反思交手时的每招每式,将一百零四招“凤涅凰槃剑”与一百四十四招“直符九天剑”一一对照,对两家剑法更多精要收获深一层的领悟,暗道:

“碧辰自命不凡的样子虽然讨厌,但他阴剑阳掌确实厉害,沈家与我莫家百年来不相上下,我要超过他,实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此后晋无咎在齐高设计下来到魔界,从他口中得知卓凌寒不论以“打狗棒法”应对“直符九天剑”,还是以“降龙十八掌”应对“琅环碧玉掌”,皆不落于下风,心头既惊且骇。

莫玄炎曾听父亲说过,盘龙武学由先辈高人所创,自成一家,与别派武学相比长处历然,短处亦相当致命,这些话并无书文明示,单凭口传,十百年后是否辞能达意已不好说,莫苍维转述时多有模糊之处,但其中有一点长处绝无可疑,便是“先快后慢”四字。

“打狗棒法”与“降龙十八掌”贵为丐帮两大绝学,本不逊色于沈家“直符九天剑”与“琅环碧玉掌”。

卓凌寒仅比沈碧辰年轻一岁,若在二人四十岁时打成平手,则半点不足为奇,但这个平手早到足足十五年。不知情者只当二人同为少年英雄,旗鼓相当实属正常,如沈碧辰莫玄炎这等盘龙六峰最出类拔萃的弟子,方对其中利害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