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回心转意的原因很简单:cia送来的情报表明,志愿军已经得到加强,获得了足够的兵力,以及足够多的主战装备。</p>
虽然在这份情报里,cia明确提到,志愿军的主力集团军最快能在十一月十日恢复部分战斗力,撤下去的第五十四集团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最多各获得一个装甲旅,没有达到齐备水平,但是这绝对不是小事,因为四个装甲旅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装甲力量。</p>
这下,博茨曼不得不改变想法。</p>
同时,他也意识到,黄峙博是有谋而为。</p>
很明显,正是在获得了补充的基础上,黄峙博才故意让东线空虚,更新并且把中部战线往后收缩了大约五十公里。此举的目的,正是要让联军在东线发起进攻,从而牵制联军的部分主力部队。</p>
果真像皮特上校安排的那样,别说派两个师,即便派一个师过去,美军在西线的进攻也会受到影响。</p>
毫无疑问,如果联军无法及时攻占开城,就得在开城周围与志愿军决战。</p>
黄峙博获得了四个装甲旅,有足够的资本在开城与联军打一场装甲会战。凭借着多得多的兵力优势,志愿军很有可能挫败联军的进攻。</p>
博茨曼不是笨蛋,如果反击局限在战术层面上,联军将永远失去取胜的机会。</p>
得简单一点,如果在开城消耗了太多的兵力,最好的结果就是退回三八线,顶住志愿军的第三次进攻,然后与志愿军签署停战协议。</p>
</p>
林德伯格把博茨曼派往韩国,绝对不是让他稳住战线。</p>
总统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增兵决定,而且一口气派了四个师来,还答应尽快重建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就是希望能够挽回败局,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与志愿军签署停战协议。</p>
退回三八线,能算有利吗</p>
题是,除了强攻开城,还有别的选择吗</p>
志愿军已经严阵以待,就等美军打上门去,如果美军不发动进攻,到十一月中旬,随着志愿军的七个集团军恢复完备的战斗力,肯定会发起第三次战役,而且是在整条三八线上发动战略进攻。</p>
打到这个时候,博茨曼有两个选择,一是主动进攻,二是等着志愿军打过来。</p>
也就在联军即将发动反击的时候,博茨曼做出了最理智,也是最正确的决定:让部队留在进攻阵地上。</p>
当时,离联军计划的进攻发起时间不到四个小时了。</p>
在博茨曼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时,所有参与进攻的部队都已进入进攻阵地,炮兵已经在为火力打击做准备,航空兵也即将出动。</p>
当博茨曼下令停止进攻时,连皮特都不大理解。</p>
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如果联军不能赶在十一月上旬发起进攻,志愿军就会在十一月中旬发起进攻,而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很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形成战斗力,联军很难挡住志愿军的第三次战略进攻。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主动进攻,才能削弱志愿军的战斗力。</p>
题是,有这么简单吗</p>
在志愿军严阵以待的情况下,主动打过去,意味着让刚刚到达的美军主力冒险。就算能在战斗中打残志愿军的几个集团军,也无力抵挡志愿军的第三次进攻,而志愿军只要还有一个集团军有足够的战斗力,就会在十一月中旬再次打过临川江,用枪口顶住首尔。到时候美军无能为力,韩军心无斗志,后果难以设想。</p>
必须承认,博茨曼确实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司令官。</p>
让部队撤回营地后,博茨曼着手调整部署,把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分别派往东线的束草与中部战线的春川,第一装甲师留守首尔,第二装甲师进驻东豆川,在韩国首都附近形成了两道防线。</p>
这样一来,美军成为了三八线南面的防御主力。</p>
只是,打到这个时候,联军如果无所作为的话,肯定说不过去。</p>
事实上,志愿军已经打过三八线,在西线控制着临川江北岸地区,在中部战线上控制着铁原新炭与金化三地,在东线上控制着大津里巨津杆城沙泉里与林塘里等地,控制着韩国的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p>
在这个时候停战,的是志愿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