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罗山寨变化(2 / 2)

城破,有粮吃可以活过饥荒年份,城不破,没有粮食要被饿死,横竖都是死,所以河南之地届时烽烟四起,顾头不顾腚的官军四处镇压不及,往往是这里刚刚杀败造反的百姓,那边又传来城破的消息。

更可怕的是,农民军居然敢于抱团与官军对战了,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

以往的战争模式是少量的官军追着农民军打,往往数百人就能撵着数千人的农民军跑,但是最近的态势发生了变化,官军在山西、山西和河南接连吃了败仗。

大明的军队却是吃不得败仗,失败一次,就意味着整个地区的糜烂,而高迎祥张献忠他们,只要天灾不缓解,这些善于拉人入伙的土匪有的是底牌可以玩下去。

东北的后金军在崇祯六年也开始袭扰大同,明军不敢出战,坐看强盗抢够了才算完。

这是很可怕的信号,证明了后金军对于蒙古的统治可以绵延到大同、宣府,通过这样的劫掠就引得西边的诸多蒙古部落蠢蠢欲动,战争的天平越来越不利于明朝。

张元彪只能在东明港遥控临清的中枢进行战争整备,除了第四次下达了为数一千的征兵令以外,还积极与临清商会的大佬们商议赚钱的事宜。

临清商会出于发展商路的需要,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刘会长为首的大佬们,发现垄断商路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实力大涨的运输公司林大头积极鼓动张元彪在整个山东省实行“占山为王”的策略。

明朝的行会制度与非常保守的地方保护主义,其实是恨不适合商业发展的,比如青州本地的行会,他们对本地人都是防范的紧,天然的就抵制所有来抢生意的外乡人。为此,青州的商会也是文武两个线路,文的就是设置各种门槛,保障自己商会的利益,总之就是不许外地人或者本地人随便加入,比较典型的就是学徒制度和敲诈勒索,想要达到入伙的级别,走文的那是要小心翼翼,一个不小心就全完了。至于武的,那就是豢养打手,城里的无外乎是地痞流氓,城外的就是大家族大商会把持下的土匪,这些土匪也是维持当地秩序的一个屏障,稍有不从的人,土匪们就可以在外边收拾了不听话的还让人找不到把柄。土匪的另一个效用就是占据商路,对其他的商队收取大额的保护费,从而让外地的商人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也是临清商会在做的事,不过把地区性的土匪改成了临清军剿匪。这个事的逻辑就是,有了临清军的支持,临清商会其实是在征收其他商队的保护费,否则就会派出打手扮成土匪前去劫掠,而临清军系统的“山大王”们只要按兵不动就行了,这一部分的收益会用定期运送的粮食和其他补给品实现,一来二去,比起收到的保护费那些少少的金额,把持商路获得垄断的巨大好处被临清商会拿到了手软,他们的商品只要装上马车,就能送到各个地方,其余的商号因为经营成本的上升,市场占据份额逐年下降。

别的商号也烦啊,可是临清军的正规“土匪军”那996的脱产训练,还有一部分的棉甲火铳,一般的别说是上不得台面的杂鱼土匪,就是把卫所的大明官军搬出来都讨不得好,还谈什么发大财,只能选择和临清商会合作,以期从他们手中拿到一个合适的价格。

这就是资本家和军阀的合作模式,现今的临清商会离不开临清军,而临清军更是离不开临清商会,好在大家的目标是有共同之处的,还是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下去,至于将来,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那就看谁的本事大了。

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乱世之中,有兵才是最牛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