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传人(1 / 2)

 山国夏多雨,冥冥气不分。

石田寒贮水,松径湿蒸云。

洒密愁仍见,声微醒故闻。

西堂何处所,知共惜离群

却说徐飞和朋友在太行山顶看了太寒君子程子琪和密宗阎罗赫赫巴彦的一场比试,从此就记住了密宗的这项武功。后来虽说他投身在官场,但他从来没有放下对密宗的研究。所以今日他一看那人就知道他是密宗的一高手,只不过那密宗武功还没有练到最高境界,所以他的身子骨看起来还是很正常,只是身子慢慢的趋向竹竿而已。徐飞知道这人的密宗武功不是一般的武林高手所能匹敌。他望了望那位问话的那人,发现那人也在一旁充满笑意的望着他。

“徐老爷,我们是专程来给令公子高中科举庆贺的,所以我们也想见见令公子本人啊”!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却能让在场的每一个都能听见,这份功力就让徐飞很佩服。他知道刚才说话那人用了密宗内功的千里传音。所以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听见。即使他说的话声音再小在场的每一个还是都能听到。这就是密宗内功的厉害之处。“那人说得很是通情达理,所以俯下的一些江湖豪杰和朝廷的一些同仁也都一口同声的附和,这下到让徐飞为难了,本来今日是为了犬子主办的一个庆宴,按照武林规矩,他的犬子徐阶是应该到场的,可此时徐飞却对那人的来意产生了怀疑,毕竟他只有徐阶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平时他都让他在书房里攻读四书五经,根本就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场面,再说了,他虽然有一身的武艺,但他却半点都没有传授给他的儿子,一来怕耽误了儿子读书,二来他自己也对练武之人有点看不起,虽说他自身就是一个练武之人,但那是过去,现在他是朝廷堂堂的一方知府。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他呢一直也让徐阶学武。所以徐阶是一个完全不会武功的读书人。

就在徐飞犹豫之际,俯下的各路江湖豪杰和官场同仁众口一致的要求见见徐府的少爷——徐阶。这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徐飞望了望俯下黑压压的江湖豪杰,只得咬咬牙:“李管家,到后堂去把少爷请到外面来,让他出来见见各位英雄豪杰,让各路英雄豪杰好好瞧瞧。”

“这……不太好吧……老爷?少爷他没见过那么大的世面,而且这儿都是一些江湖上的草莽,要是一旦乱起来,那可就不好了,少爷还那么小,我看还是算……算……了……吧”。回话的是徐府的管家李福,他在徐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一直对徐家忠心耿耿,没有半点的私心,而徐家也一直没有将他当做外人看,一直都是将他看做自家人,他今年五十多岁了,从十年前,他就负责少爷的生活起居,可以说徐阶是他一手带大的,所以他对徐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所幸徐阶也一直没有将他当成吓人来看,而是亲切的喊着他李爷。这个也许是他在徐府最大的安慰。

“去吧,今天那么多的客人,不到场说不过去,待会儿他出来的时候,你多多照看一下就是了,去吧,福伯”!“是老爷!”说完李福转身去了后堂。

不一会儿,李福带着一个少年模样的男子出来了,他就是徐阶。他身材矮小,但皮肤白皙,容貌端庄,聪慧机敏,一双黑色的眼神飘忽不定,显然是一个轻易不外露之人。在徐阶出来的那一刻,那个密宗的高手也一直大量着徐阶,他将徐阶从头到尾的看了一边,几乎连背后的头发也没有放过,这些自然逃不过徐飞的那双老奸巨猾的眼神,他很早就注意到了那个密宗高手,今天来到府上的目的就是为了他的儿子徐阶,多年的官场经验让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习惯,虽然他知道此人也许会对他的儿子不利,但他还是将自己的儿子给叫出来了,为的是让对手先路出一点蛛丝马迹来,那样他就办法对付他了。而他看了那人很久,就是没有看出他的到来有何目的,所以他才将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为的对付他。果然徐飞观察到,自从他儿子出来以后,那人的眼神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儿子,而且是一边看还一边抚着那一截山羊胡须。似乎对他的儿子很满意,这让徐飞很是不解,所以他从儿子出来的那一刻起,他的眼神也就没有离开过那人。虽说他到现在还不知道此人的来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人八成是冲着自己的儿子来的。所以他对此人是格外的留意。

但他看了此人很久,就是看不出此人是谁,要知道一般江湖上成名的英雄人物徐飞虽说不能全部认识,但也知道过**不离十,但此刻这个人的身份,他是一点也摸不着头绪。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多加注意此人,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出事。好在这样的需要注意的人没有几个要是来上过十个八个的,那徐飞就头痛了。

你到这人是谁?说起这人的来头,那可就大了。他姓梁名汝元,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他是正德年间大名鼎鼎王阳明的债传弟子弟子。据说在他早年的时候他和当时一般读书人一样,走的是科举道路,以后才跟颜山农学“心斋(王艮)立本之旨”,成为泰州学派的再传弟子,此后改姓为何,名为心瘾。致力于在江南一带发扬为师王阳明的学说。他一边发扬着为师的学说,一边习练了密宗的密宗武学,为的好在江南一带行走,现在他已经俨然是江南一带“心学”的领袖。这心学来源自何心瘾的师傅王阳明。说起这王阳明,整个大明朝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真个的是大明鼎鼎。连东岛的扶桑国也知道他。此人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大明朝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这人的名头可谓不可不响。他的真名叫王守仁,字伯安,曾因被正德皇帝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