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国古代美女的历史演变(4)(2 / 2)

第一,纤柔瘦弱之美。

晏几道的《鹧鸪天》: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圆双蕊髻中开。《浣溪沙》: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暧相挨。

秦观《满江红》:绝尘标致,倾城颜色,翠绾垂螺双髻小,柳柔花媚娇无力。《生查子》: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第二,慵懒无力,百无聊赖。

刘学箕《贺新郎》:午睡莺惊起,鬓云偏,鬓松未整,凤钗斜坠。宿酒残妆无意绪,春恨春愁似水。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画家周昉画美人,其中一美人,背倚栏干,伸腰打呵欠,被时人誉为妍绝。

第三,闺怨,忧愁。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张来《青玉案》: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词与愁结缘,几乎无词不写愁。男女词人都有无限愁。

总之,宋词中的美女形象都是娇小瘦弱、杨柳细腰、慵懒无力、哀怨愁闲。这就是宋代文士欣赏的女性美态。女性的心灵和外貌,都染上时代病态的忧郁症。梁启超说:近代文学家写女性,大半以多愁多病为美人模范以病态为美,起于南朝。适足于证明女学界的病态。唐宋以后的作家都汲其流,说到美人便离不了病,真是文学界的一件耻辱。

病态美,起于齐梁宫体诗,于宋代尤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梁、两宋积弱不振,偏安苟且,**浮浪的时代特点。

6、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家庭手工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与传统的儒家学说相对立的民主进步的启蒙思潮。因此,明清时期的女性审美观念呈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儒家的重妇德、重贞节的观念与纵欲主义同时并存;压迫妇女的传统观念与尊重女性的进步思潮形成对立;贞节观念的加深与中国名妓的层出不穷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立。

明清两代的社会风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污浊、**的历?***凇M持谓准兜母槁洌忻窠撞愕乃烈夥爬耍?*泛滥,纵欲成风。恶劣的社会风气上行下效。士大夫在公开场合大肆谈房帏秘事,不以为羞。明清时期的士大夫的色性观念已不重在对女性颜色、妆饰的观赏,而是沉溺于肉感快乐的暂时满足。男女之间的感情交融堕落为注重**。

但是,明代又是对妇女贞节要求最严苛的朝代。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族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于是,人们纷纷效尤,寡妇自觉守节。即使她本人不愿守节,家族也逼迫她守节。有些人弄虚作假,虚报寡妇年龄以骗取旌表。

清朝由礼部掌管旌表节妇、烈妇的事宜。年年表彰,共表彰了数千人。并规定,对贞女、节妇旌表门闾,设立贞节牌坊,并记载于《列女传》、《实录》和各地地方志中加以弘扬。修《明史列女传》时,收集到的贞烈女子不下万人,成书时择其突出者有308人。《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中收录的明朝贞烈女子,竟达36000人。《清史稿列女传》中,各地旌表的贞节妇女也达数千人。安徽歙县在明清两朝(至咸丰年间)共旌表的烈女有8606人。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清兵入关,战争不断。许多人家,兵燹未至,往往先令妻女殉死。

明清两代还全面提倡妇德。《古今列女传》、《闺范》、《内训》、《教女遗规》等书藉大量编辑刊刻,以强化对女性的性别统治。

贞节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畸形病态的道德。它实质上是在剥夺了妇女的政治经济权利后,进一步剥夺她们的人身权利和精神自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