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天启三十四年,大明发生了巨大变化(1 / 2)

 当朱由校换乘专列,离开京师后,依旧能看到铁道两边,源源不断的有百姓出现。</p>

这让朱由校的精神一直处于很满足的状态。</p>

他开始更加愿意地放空思绪,去观察眼前所看见的一切。</p>

大明的河山如徐徐展开的画卷,出现在他眼前。</p>

但朱由校即便算是这一河山的总设计师,但他自己也没想到的,大明会在他自己的操作下,有这么大的变化。</p>

朱由校看见了密集的铁路网,也看见了林立的高楼,更看见用混凝土筑造的大桥是一座又一座的横亘在各处河流上。</p>

官道也很宽阔精致,在绿荫里,如一道青色长龙,消失在天涯。</p>

尤其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船舶之多,几乎塞满河道,且源源不断的泊来,汽笛从早鸣到晚。</p>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居民都称得上富足,以致于,他在微服出现在某处城镇的街道时,竟发现即便有被遗弃在地上且没被啃过几口的馒头,路过的平民也没有去捡起来吃,只等着被环卫工扫进垃圾堆。</p>

而且,因为大明占据科学技术上游的缘故,全世界的财富几乎都在往大明流,另外,朱由校又强行调整了新增财富的分配方式,所以,大明的平民也和之前的士大夫一样悠闲,不用多么累就可以得到较高的收入。</p>

天还未黑,除了做生意的人外,所有平民都会出来逛街市。</p>

戏台周围更是挤满了人。</p>

骑马车与自行车的比比皆是。</p>

只是因此,肥胖率也明显比朱由校印象中第一次出京时要高了许多。</p>

许多百姓,无论男女,不少都已经胖得脸和脖子融为一体,挺着将军肚的也多了不少,当然挺孕肚的妇女也不少,人们生育的愿望因为帝国经济的欣欣向荣,也就一直很强烈。</p>

朱由校也注意到大明的人口的确在激增,他的大臣没有编数字骗他。</p>

因为他自己也承认,相比他多年前出京,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的百姓数量已远远超过当年。</p>

“皇上万岁!”</p>

“皇上万岁!”</p>

“皇上万岁!”</p>

……</p>

当朱由校回到专列时,每到一处地方时,百姓高呼万岁的一幕都会出现。</p>

主要是朱由校重资发展教育这么多年,不可能白发展。</p>

即便此刻崇拜朱由校的百姓多少有些单纯,乃至不算太明白的人。</p>

但至少的确不像以前的百姓一样,那么麻木不仁,而是开始关注政治,关注与权力和利益有关的东西。</p>

“喊什么,真以为那狗皇帝听得见吗?!”</p>

自然,任何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p>

包括皇帝这样的人。</p>

到了天启三十四年,依旧还是有人讨厌朱由校,甚至恨的咬牙切齿。</p>

而且还是有增无减。</p>

毕竟大明的人口基数在急剧增加,不喜欢朱由校的人也就随之增加。</p>

此时,在朱由校来到山东长山县时,长山县户房典吏宫九山就颇为不满地瞪了眼前这些欢呼的百姓一眼,且在心里骂了这么一句。</p>

朱由校永免田赋,且对胥吏制度进行改革和扩编,使得胥吏远不如以前一样,可以通过狐假虎威地欺压当地百姓,而俨然如一方土皇帝;而现在,他们只能欺负一下商户,但商户流动性太强,不怎么好欺压,且他们现在也要时刻面临着严厉的考成,所以,胥吏们对于朱由校改革胥吏制度并不感恩戴德,反而对朱由校这个皇帝不怎么有好感。</p>

而宫九山也因此才在心里骂起了朱由校。</p>

“老子土皇帝当的好好的,非要改革,还硬要把老子从文登调回来,说是不准吏员在本乡为吏,这样的皇帝,老子是真心爱戴不起来!”</p>

宫九山因此继续说了这么一句。</p>

朱由校倒是注意到了人群中唯一几个拉着臭脸的宫九山,并因此瞅了宫九山一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