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双十二谈判(1 / 1)

 张学铭刚刚说完,记者们又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张学铭在前排的记者中随便点了一下,那名记者立刻兴奋的问道:“请问少帅,您对南北的军事对峙又和感官?北京政府是否已经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国内战争问题?您本人对内战的前景有何看法?”

张学铭点点头道:“首先,还是要纠正这位记者先生的一个错误,刚才那位美丽的小姐称我将军,我已经惶恐不安,可我肩膀上毕竟挂着一个中将衔吗。()可要说道少帅,学铭是万万不敢窃据的。要说少帅,在奉军,也只有我兄长才有这个资格,我本人吗,虽然身为中将,可是却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阵仗,帅字实在不敢当啊!说道南北的军事对峙,我本人认为,这就是兄弟闫于墙的再悲惨不过的事情,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有什么事不能关起门来坐下来谈呢?又为什么非要动刀动枪,互相砍杀呢?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我父帅深感国家贫蔽,国力积弱,再难禁得起如此绵绵无绝期之内战困扰,因此,同南方军蒋总司令共同倡议早日实现南北和平,以国家全部之力量,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平的伟大之中华,一个自立于世界国家之林的强大国家!窃以为,只要南北各位继承了革命先烈遗志的同志们能够摒弃成见,不拘于小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定能寻求出一个和平的办法,来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包括在场的各位记者先生、小姐们全国南北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最终得以实现,希望和平的曙光能够早一日降临到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身上!”

这时,一位带着圆形眼镜的长衫记者问道:“请问将军,您怎么看待至今仍然没有停战的发生在蒙古的战争?为什么东北军要和苏俄在这个时候开战不可?”

张学铭轻轻摘下手上的白色手套,眼睛一瞥,正看到蒋介石以非常不善的冷冷目光看着那位记者,张学铭这才多少相信老爸所说的,蒋介石,那就是一个反工斗士,工党不灭,生命不止这句话用来形容蒋介石,可能还真挺准确的!

张学铭轻轻一笑道:“我能听的出,这位先生言辞中有很多隐晦的意思。没错,苏俄领导人确实说过,当我国革命成功的时候,就会将蒙古完整的交还给我国。虽然我们与苏俄政见不同,但当时,北京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拒绝和苏俄建交,但是,自从现政权建立以来,苏俄政府已经完全拒绝承认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同志曾经承诺过的将沙俄历史上抢占我国的领土归还我国的诺言,而且进一步鼓动立,甚至向内蒙古绥远、察哈尔等地渗透,试图肢解我国,父帅有句话说的好啊,如今的苏俄虽然披着一张无产阶级的羊皮,实际上,仍然是沙皇俄国那头贪得无厌的北极熊罢了!如果不是全世界爱好自由和平国家的共同讨伐,暂时绊住了北极熊的熊掌,恐怕这只北极熊,会比任何时刻都要凶残的扑向我们!我在这里,也希望国内有识之士能够擦亮眼睛,列宁俄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斯大林俄国,已经再次端起了帝国主义的大炮,对我中华虎视眈眈,绝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是因为看清了俄国的本质,看清了历代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永远来自蒙古草原这一现实,北京政府才毅然决然的下定决心,派出以大帅徐树铮为首的北伐军北伐蒙古,绝不能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借口,将蒙古从中华民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否则,不但几百万蒙古族同胞不能答应,就是四万万国人也不能原谅!”

随着张学铭一副慷慨激昂,在场的记者也似乎被那ji情所感染,不由自主的热烈鼓起掌来,而刚刚那位提问的记者,则非常尴尬的站在那里,头脑中作着激烈的挣扎。

青岛舰队在第二天补充完燃料补给,便再次上路,并在当天下午进驻青岛海军基地。而张学铭则留下来和由铁路赶来的北京政府代表团一起,和南京政府展开了和平谈判,由于最后形成的文件的日期在农历腊月十二,因此,这次谈判又被称为“双十二谈判”。

谈判过程中,双方可谓针锋相对,不但在谈判桌上,就连战场上,也是摩擦不断,双方都想靠战场上的局部胜利给自己的谈判增添一些有力的筹码。

在湖北战场,吴佩孚军一度兵出武胜关,试图南下重新夺取武汉控制权,就在武汉岌岌可危当头,山西老心阎锡山硬是一回,联合苦大仇深的冯玉祥虎口拔牙,从吴佩孚手中夺取了洛阳控制权,切断了洛阳以西陇海线铁路,并向郑州挺进,大有切断吴佩孚退路的架势。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好将已经兵临武汉的五个师将近十万的直系主力紧急北调,一个师配合地方守卫河南门户武胜关,四个师北上许昌,又由许昌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走京汉铁路守郑州,一路则走公路兵进南阳,意图抄袭冯玉祥后路,吓得冯玉祥连忙从前线部队调回来五万人守卫南阳,要知道,一但南阳有失,那么,河南西南部包括湖北西部襄阳等地大片领土可就等于打了水漂,不是被吴佩孚顺手牵羊,就是被南军这个同盟趁火打劫,老滑的冯玉祥自然会吃这样的眼前亏。只可怜的阎锡山,本来还指望拿下郑州,和南军南北夹击灭了四照堂点兵的吴玉帅,平分了河南、河北南部这巨大的馅饼,可没想到冯玉祥竟然被吴佩孚吓得拔腿就跑,自己却不得不同时应付四面八方北洋系军队的围攻,真是有苦往肚子里咽,心说自己这究竟图个啥啊!

苏皖战场上,则是南军和直鲁联军一决雌雄。可惜的是,蒋介石由于受到排挤,暂时退居二线,前线指挥权落到许崇智、白崇禧等人手中,如此一来,南军几系人马同时作战,立刻显出调动不灵的弊端,几十万大军,各自效忠不同的军事将领,更有黄埔系主力部队非蒋介石难以调动,双方数十万大军在淮阴―蚌埠一线互相拉锯,谁也不得寸进,让南京坐镇的李宗仁、汪精卫等人一筹莫展。也幸亏了张宗昌贯彻了张大帅坚持防守的原则,否则,还真难说现如今南京究竟在那一方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