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重温学生生活(下)(1 / 2)

 (各位看官老爷,如果你看到这句话,长江在这里谢一个先!厚颜求您加入书架,因为长江不会让您失望!并祝各位爷看书看得愉快,赚钱赚得痛快!)

公卿子弟要得出身,除了荫补、考进士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在国子监混个毕业,等到每年春季的毕业分配!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挖掘人才使用人才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何挑选人才,历来是所有统治者面对的治国难题。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周礼之下家比国大,周天子是按治家的方法来治国的。天子按血缘关系大封同姓诸侯,在宗庙里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再分封卿、士,在诸侯国里,诸侯是大宗,卿士是小宗;这样社会阶级分明,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国家则通过“封建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管理。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止,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这个举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等的比例之低实在让人抓狂:平均每二十万郡口中举一人!

这简直不能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了:因为就算后世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中,就是刚恢复高考的七七年,全国考生有570万人,最后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察举和这相比,录取率实在太低了!

由于录取率的低下,而且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滋生了各种**,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舞弊的现象,各郡所察举的孝廉也是徒有虚名而已。比如赵宣守父母丧,在墓道中居住,前前后后共住了二十几年,整个一个汉代版林朝英,这精神感动天感动地,乡人都称他为孝子,州郡官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出来,结果每推拒一次,孝名就更大。简直是天下纯孝的典型!

可是名人出名后是要活在公众带着放大镜的眼睛下的,虽然那时还没有狗仔队,但是赵宣的私生活却是人们所愿意探查的。太守陈蕃愕然发现,原来这位赵兄这二十几年过得可逍遥快活了,他躲在墓道里,一连生了五个儿子!

可见察举制度行不通,所以大梁则是士族荫补和科举并行。既然关系户是防不住的,那么干脆放开,明着让世家子弟有荫补的权利;对于解决监生的就业问题,大梁还有一条绝的:毕业分配!这熟悉的名词使得王勃感到自己仿佛来到了那个年代。

想到在09年的金融危机海啸影响下,多少应届毕业生挤破头应聘,典型的资方市场。看到最终还是有许多学弟学妹待业在家,王勃十分庆幸自己毕业的早。奶奶的,毕业还包分配,这简直是**啊!监生的毕业分配,是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的多少量才而用。大梁太祖曾诏令规定:

1.在监学学习满两年,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若不能通者可随后辈试,通过亦得为文学掌故。

2.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年,若考试能通三经,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能通过者可随后辈试,通为高第者,亦得为太子舍人。

3.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年者,考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随后辈试,通过者亦得为郎中。

4.郎中满两年,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随后辈复试通过后亦得补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