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梦醒时分(下)【修】(1 / 2)

 天子一怒,赤地千里!于是每天人头都在增加,很快城门上就不够挂,于是在太原官道的两旁树起了两排几里长的木桩,上面挂满了人头。()当月亮圆了又缺的时候,寿光王世子终于撑不住了,他匆匆宣布王莽在太原的消息有假,并取消了刺杀令,积极备战想乘虚拿下洛阳。

就在他发布通告的第二天,王莽现身太原城楼,说了一句话:“就凭刘暨的脑子,的确是想不通我为什么在太原还能安然无恙。”于是天下大哗,刘暨军不战而溃。太祖以铁腕政策迅速平定了国内,又打得匈奴臣服,开创了盛世。

王太祖又吸收了大汉诸王之乱的教训,封建天下的时候规定:爵位沿用汉朝二十一等爵,不可靠钱捐爵位,王爵仅皇族可得;亲王可以把封国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谓之推恩;一切恩封爵位(包括王爵)虽可世袭,但不可罔替,每承袭一次,爵位便降低一级。

比如父为彻侯,子无殊功降为关内侯,孙无殊功为大庶长……只有一些功勋封爵是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而且规定,八世祖“别于皇族,别于公族”,就是说降爵承袭八代后的皇室子弟、贵族子弟不再享受国家俸禄。

秦汉时期,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内并无统治权利,食禄已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其数量按民产计算。王太祖则更进一步,取消了封君直接从封地征收收入的权利,改为封君按爵位高下、食邑和实封数目多寡在政府领取相应的收入。如此一来,封君对封地几乎没有掌控,只是名义上的领主,而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种封爵制度也造成了大梁在二百多年以后,民间有许多拥有皇室血脉的平民出现。王勃很佩服太祖,推恩和降爵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到了如今,国家的中央集权做得很好。

而国家不供养八代后的皇室子弟,减轻了不少负担,虽然也是从周礼中学来的,但无疑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起另一个时空里大明朝后期国家不堪重负要好得多。

王勃虽然姓的是国姓,却并不是太祖的血脉。他老爹的爵位是他爷爷在战场上戎马一生拼出来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老太爷身上十六处重创和如今供在祠堂里的四十七斤重的长枪。

本朝皇帝和大多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不一样,重军功,所以王太爷就“当年万里觅封侯”了,还真拼出个食邑两千户的关内侯来。

*****************************************************************

王勃躺在摇椅上,轻轻地摇着。这是个六月的上午,明媚的阳光透过爬山虎的缝隙,细碎的泼洒在面前的地面上,如点点碎金。一旁有小婢女给他轻轻地摇扇,另一个给剥开果皮,往他嘴里送新鲜的荔枝。他眯着眼,很享受这“腐朽”的生活。

记忆中的“王勃”似乎之前没有多么出众的才华,他还在想,是不是自己今后要露两手,这样才不辜负了这个名字?只怕到时候少不得做做“文抄公”,剽窃些“后人”的名句名篇了。

想到这里,王勃就兴奋得要发抖:到那时候人人都说“小侯爷文能安邦,武能开疆”,然后奏请皇上重用我,皇上也三降圣旨宣召我,但是我就是不肯当官,宁愿当一个富贵闲人,远离权力的中心,嗯,这才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