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论捡漏的本事(1 / 2)

 重生捡漏从1992开始第266章论捡漏的本事第266章

刘雨菲眼睛瞪得大大的,“你在和我开玩笑吗?”

“没开玩笑,”江远指着博古架上的明代官窑青花小碗,满脸嫌弃道

“这碗的确是老物件,也是官窑,不过却是官窑中的残次品。”

“你该知道,官窑烧制成功之后,都要经过精挑细选,只有合格的精品才称得上是官窑。”

“这个小碗器形虽然周正,可颜色却是暗沉了一些。”

“再说了,你看看这底足,都被磨掉了一层,显然是被不懂行的人使用过,说不定拿来当饭碗了也可能。”

刘雨菲愣了愣,随即有些生气,“你可以不买,但请不要贬低。”

江远笑着摇摇头,“买,怎么不买,我不是说了嘛,两百块。”

“你要诚心买,我可以给你一万八的价格。”

“相当于用你的核桃换我这个碗。”

“不行,”江远直接摇头,“既然你舍不得卖,那我再换一件。”

江远又指着斜对面博古架上的一把折扇,“看样式,应该是清代的东西。”

说完,江远起身走到博古架前,拿起旁边放着的手套戴上,然后才拿起了折扇。

打开之后,见扇面完好如新,用行书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江远笑着念了一句“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是宋人林和靖的《梅花》啊。”

刘雨菲点点头,“看不出来,先生还知道这首诗。”

别看刘雨菲面色淡然,实际上心里惊讶极了。

这首《梅花》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是查了好多资料才弄清楚了出处。

另外,这把折扇还有一些秘密。

江远又看了看折扇的另一面,画着翠竹、梅花,题写着文征明的诗句。

关键是,这扇面两面都有清帝康熙的印章!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把折扇,乃是康熙帝玄烨御笔亲作。

换句话说,这上面的画儿是人家康熙帝亲笔所画,上面的诗句,也是康熙御笔亲写的。

然而现在,这样一件无价之宝,居然就这么明晃晃地摆在了博古架上。

这种东西,不是应该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得严严实实,然后锁进密码箱,再把密码箱锁进保险柜,再把保险柜放在地下室,再把地下室打造成铜墙铁壁才能够安心的东西吗?

其实刚才江远一进门,就盯上了这把折扇。

此时,江远皱眉看向刘雨菲,“怎么个价格?”

刘雨菲脸上浮现一抹笑容,要是自己把这扇子卖出去,那可是自己的一笔‘丰功伟绩’。

“二十万!”

江远“···”

“你当我傻是不?”

江远白了刘雨菲一眼,“这扇子要是真的乾隆亲笔,那就是价值连城的东西。”

“你会这么随意地摆在外头?”

刘雨菲脸不红心不跳,依旧笑道

“这可是我店里的镇店之宝,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什么问题吗?”

“我乐意,怎么了?”

“说实话,二十万的价格已经很低了。”

江远点点头,“要是真品,那二十万是太低了。”

“明人不说暗话,这里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

“你也不用忽悠我,我也是行家。”

“这扇子用料的确讲究,可品相保存太完好了,真要是清朝的东西,怎么都该发黄了。”

“这墨迹也太清晰了。”

“还有啊,这行书功力还是差了点。”

“另外,这东西要是真品,就不可能流落民间。”

见江远每一句话都说在了点子上,刘雨菲也没办法再继续忽悠。

她笑了笑,“你说的这些,都只是怀疑,并不能直接证明这扇子是现代仿的。”

“反过来说,你看扇把的包浆,绝对是清朝的东西。”

“再看这印章,也没有问题。”

江远点点头,“那这也不能说明扇子是乾隆的东西。”

苗婉儿听得有点懵。

“我听你们这意思,是说这扇子应该是清末一位造假大师的仿品咯?”

江远点点头,“是这个意思。”

刘雨菲却眉头一蹙,“我不这样认为,既然东西是老的,万一就是乾隆帝御笔所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