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族议修路(1 / 2)

苍生崛 公孙上奚 0 字 2020-11-20

 胥山围一条比普通村路宽一些的路把村子分成了两大部分,路两边各自建了甘、辛两姓的祠堂。

或许是第一代那俩甘、辛朋友感情太好,祠堂这种祭祀祖宗的所在都建得隔路相望,似乎是为了老哥俩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方面见面。

各自的祠堂的后边是各自宗族的住家;

如果能从空中望去,显然甘姓人家的数量要比辛姓的数量多上一些。

整个村子里的房子的水平都差不多,只有极少数那么几间青砖瓦房,还绝大部分在甘姓那边,

其他的都是泥巴墙、茅草房的水平。

整个村子只有甘姓祠堂后边一所带着围墙的大宅子,鹤立鸡群般地突兀在成片的其他泥巴墙茅屋间,从它高出其他房子一大截的样子看,应该是个二层小楼。

从这么泾渭分明地区分出地界来看,胥山围甘辛两姓这些后世子孙可不象第一代祖宗的关系那么密切。

老松公今年快七十了,象这个岁数还能有他这样的身子骨倒也难得;

村里很多没他岁数大的人都已经须发皆白了;

可这位老松公倒是还有一头只是有些发灰的茂密头发;

按老人自己说的,或许是早年进山吃了太多野果子的缘故吧。

老松公从他叔叔手里接过族长的位子已经快三十年了;他无儿无女,老伴在十几年前甩手辞世了,就剩他鳏身一人,他就长年住到了祠堂里。

仗着年轻时进山淘山货攒下的底子,加上族里各家各户都会主动给他些周济,冬夏的换洗衣服有小辈媳妇们给搭把手,只要身体硬朗,他的日子也还凑合。

老松公做族长这些年在族里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族里人都很服这位老人,对族里的一些事务和纷扰,他都能秉承公正压住一些是非的产生。

尽管他这个族长,在村子里和上边派事的时候,也能拍着胸膛扯起嗓门给本族争取利益,可毕竟村子的最高领导——村正这个职务一直由甘家那头把持着,位置的劣势总是让辛姓在很多如上边摊派,模糊地段的划分等事情上处于下风。

村正这个问题让辛姓很是不甘心,可又没办法;据说百多年前,甘姓出了个天才少年,书读得好,还出外做了一任城令的大官。

要知道,城令可是一城最大的长官,甘家出过城令,余荫惠于后世,自此胥山围的村正就没离开过甘家门。

……

在辛家祠堂院子里,吃过午饭的辛姓各自当家人陆陆续续来到了。

一直不停地拿眼朝门口溜,见辛老汉进来,老松公对走在阿爷身后的辛昭远大声道:

“远娃子,这儿坐。”

说着拍了拍身边那被他刻意赶开想坐的族人而留出来的空位;

辛昭远没在意众族人各色目光,听老松公叫就坦然走过去坐在族长身边;

辛老汉见儿子毫不客气,嘴里嘟囔了句谁也听不清的话,自己找了祠堂边边一个石墩坐了。

见人到齐,老松公就讲了招大家来要商议的议题。

原来这次商量的不是上边府城里派的官差,而是村正、甘姓族长——甘启修(辛昭远叫之三公叔的)提出的要自筹钱粮人工,修缮由村里接驳官道那段路。

此议一提出,众族人就议论开了,有的说那条路出入太不方便了该修;

有的就说,今年官上派的税捐和差役太重了,那有余钱修路。

等大伙说了阵子,老松公清清嗓子道:

“大伙都别吵吵了,甘三那老东西头晌来找我,话说得很扎实,这路他是一定要修。”

说着转头对辛昭远一人道:

“这路的事,远娃你未必知道,年上甘三托了关系,请到城令大爷来咱胥山围看社戏;也是想走走大爷的心坎,能让大爷派差的时候多关照点咱胥山围;甘三这心是好的。

可等着城令大爷的轿子到了烂泥塘哪,说啥轿夫都不肯往前走了,末了老爷的轿子硬是被咱这条路给阻了回去。

这不,甘三在城令大爷哪儿挨了骂,这路成了他的心病。”

辛昭远知道那烂泥塘,他们村子连接官道的这条路上有好几处软土基,每天一到冬春换季或是下大雨天,那些软土就翻浆成了一段段的烂泥塘,人走都费劲,就别说车马了。

没等辛昭远开口,一个刚才说支持修路的族人大声问道:

“老松公,甘三叔说了怎么摊吗?”

“怎么摊,老规矩,一半一半。”

“咋!又一半一半,这怎么成!

老松公,您老得争啊,他甘家可比咱辛家多好十好几户哪,总是一半一半这不公啊!”

“啥一半不一半的;依俺看,这路就不得修,要修,俺家出不起钱,要不俺家多出工。”

老松公不耐烦地摆摆手道:

“都收了声吧;啥黄历翻的,多少年了一半一半,这还能翻过来!

想翻,等远娃做了城令大爷再说。

今儿叫大伙来,就是摆摆,看咱辛家这数该咋分,多出钱的少出工。”

自从辛昭远去了州府读书,老松公就把辛家也出个城令大爷的希望在了这个后生娃身上。

说着又转头对辛昭远道:

“远娃,你能在家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