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野炊(2 / 2)

道路两旁的梧桐树、香樟树参差错落,间或还有一些小花圃,里面的月季开得正艳,也有一些爬藤蜿蜒,疏疏落落间,也令人眼前一亮。

看着那些梧桐,便可以想到春天时那些桐花满路的浪漫,也可以想象秋意降临时那桐叶明媚鲜妍的美丽,便是此夏也可享受它绿荫笼罩下的阴凉。

到了村子阡陌之间,便可瞧见规划整齐的田亩间不时修筑有供人歇脚赏景的茅草凉亭。

亭子被环绕在绿意盎然的庄稼里,坐在那里可以看着它们从初生到成熟,从嫩绿到金黄,看尽它们一生的时光。

姜蝉他们选择了靠中心地带的一座茅草亭,将带来的蒲团或铺在亭内的青石地板上,或铺在凉亭自带的简陋木椅上,随后一行人便坐下来看天看地看人家。

虽然不惧寒暑,但对于外界的感官却是愈加灵敏的。

坐在蒲团上,可以感受到从青石板或者木椅上传递出来的丝丝属于晨间的凉意;看着田亩间的绿涛,可以感受到属于生命的旺盛喧嚣;闭目听风,也可以感受到属于江南的风的柔情……

沐浴在江南的温柔里,任风轻拂,他们一行人熏熏然、乐淘淘地摆出自己最自在的姿态,闭目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或者思绪纷飞,或者思绪空白,任自己的感官随着风游走,沉浸在周遭的一切氛围里。

一切都是静默的,但一切又是喧嚣的。

亭子是静的,这片空间是静的,但这静又是相对的,不然怎么会听见绿禾地摇摆,听见昆虫地游走,听见万物地喜悦呢!

听着听着,一行人的眉眼便不自觉地柔和下来,嘴角便不自觉地挂上了丝丝微笑,如同菩萨低眉。

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身上,格外的沁人心脾。

别人如何不知,反正姜蝉是闻到了阳光的味儿。

现在的味儿是暖暖的,一股劲儿的往人骨子里钻,似乎想要给身体充满能量,让它拥有可以扛过一切严寒的力量。

渐渐的,日头烈了,周遭的一切似乎也准备打个盹儿了,而姜蝉他们却一一醒了过来。

虽然还想继续下去,但状态不再了,一切只是徒劳,毕竟想要沉入那种氛围也是要靠机缘的,那真是一种令人最为享受的状态之一!

看着众人都已清醒,姜蝉笑道:“时间真是不经花费,感觉才眯一会儿就是一大上午了,既然已到午时,我们找个地方做饭去吧。”

于是众人向着村庄里面走去,就在靠近最外面那家,租借了他们的水井、柴火使用。

众人看见村庄靠里有片竹林,便又去买了几根一年新的竹子准备做竹筒饭。

姜蝉前世听说过竹筒饭,但自己却未曾见过、吃过,所以便在他们做时盯看得格外仔细。

这活儿是由几个僧人做的,他们经常外出苦修,做斋饭是一把好手,听说连竹筒饭也做得别有风味。

只见他们选出数节长度在一尺左右,直径在两寸左右的竹节,然后在竹节一端打洞,

再将淘洗后的大米,从洞孔装进竹筒内,之后又加入适量清水,放在火堆上烧烤。

当竹筒孔冒热气,水烧沸时,又用木塞堵上小孔洞,继续放到火堆里慢烧细烤,并不断地翻动。

直到竹筒表层烧焦时,便会闻到一股饭香味儿,此时饭便熟了。

虽然看着很简单,但要做得好吃,必须得将食材的配比,火候的掌握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

回过神,菜也熟了,众人摆放好菜盘,便一起来围观劈竹筒。

只见那几个僧人及其熟练的将每节竹筒分为两半,露出里面雪白晶莹的饱满饭粒。

绿竹之清香和米饭之醇香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一起,弥漫出一股独特的异香。

吃一口,味道既简单又余味无穷。

如此简单的食材却拥有如此不凡的味道,这就全赖大厨的技艺了,不得不说这些僧人的素斋真是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