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混成旅(5)(1 / 2)

灰色 situhan 0 字 2020-09-15

 李久作为基层的军事干部,在眼光上肯定是没有全局的战略眼光的,这一点毋容置疑,况且,李久虽然在军队里混了十来年,可基本上都是在营以下的作战单位里进行战斗。是,李久在学习了《论持久战》后,对自己的作战风格和理论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和提高,但是,从全局上看,李久的想法还是不对的。当然,李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的指挥下,两个县的县大队再次出击,打得还是柳下混成旅的软肋后勤补给。

分区的战斗部队无法吃掉柳下混成旅,可不等于在太行山的八路军就不能将柳下混成旅打残、吃掉。问题是,一旦打残或者消灭了混成旅之后,会引来什么样的余波?先,在华北的军事平衡就会被彻底的撕烂,需要双方调兵遣将冲洗洗牌,日军可能没有准备好,八路军就准备好了吗?恐怕也是未必。其次,八路军目前仍然是处在弱势的境地,这不是展了多少人,有了多少独立团就可以解决的,在装备和新兵战术素养上还是比日军弱,这就决定了八路军不可能像国府军那样动不动就与日军展开几十万人的“会战”。再次,八路军的主要军事目的是牵制部分日军,而不是要独立的去应对侵华日军,在中日战争进入到了战争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基本上要面对高达五十万左右的日军和三百万伪军的压力,没有八路军这个牵制,老蒋他们到哪里去组织“远征军”?还出国作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八路军在华北的策应,日军用于华北的军队哪怕是拿出一半来,他薛岳的长沙保卫战能打得那么牛气?还什么“天炉战法”?

事实上,国府军也不具备与日军大规模会战的能力,只是被日军步步紧逼,需要用空间换时间,需要用人命去换时间。抗战二年多来,国府军先后与日军在淞沪、南京、台儿庄、太原、兰封、武汉等各地与日军展开大会战,双方动辄几十万军队,看着是打得昏天黑地,双方都出动了飞机,日军甚至还出动了军舰沿长江朔江而上,用舰炮支援6上作战,虽然是打破了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呓,可是国府军为此也付出了25o万人以上的牺牲,这个数字不包括伤残退役的,不包括失踪和逃散的。

战斗打到现在,分区主力最后还是放弃了与柳下旅团继续“纠缠”,撤回根据地进行了修正,给李久的指示还是简单的“伺机作战,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河野三郎联队在损失了2oo多人之后,终于脱离了独立团的纠缠,从石板村山口撤出了山区,随即,在第二天上午转进到了南寨集,跟着一起赶到的还有炮兵大队和骑兵大队,战车大队还是因为没有油料趴在县城外面“待命”。

看到南寨集的残垣断壁,看着码放整齐的“皇军”尸体,虽然都被脱得光溜溜的,可还是用苫布盖好,尤其是军官和士兵都分开了,河野三郎的脊梁是直冒冷气,就在不久前,河野还与寺岛在一起喝酒,畅谈在北平的慰安所里的故事,可是现在已经天各一方了。河野无法理解,寺岛不是个笨蛋,可怎么就玉碎在这个巴掌大的旮旯里了?从柳林镇赶过来的细川,第一时间就被河野三郎下令逮捕,河野要把细川送上军事法庭,在他看来,驻守在南寨集的“皇军”全部玉碎,为什么你却活下来?这本身就该死。如果细川不是资深佐官,河野会当场拔枪把细川枪毙,可是细川是璋德县的宪兵司令,是资深佐官,在军部也不是没有人,河野没有那个必要为了泄愤而搭上自己的前程。逮捕细川不过是河野做出的一个态度,同时也是向柳下暗示的一个建议。

柳下混成旅本身就两个步兵联队,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而八路军到底在哪里,柳下竟然无法搞清楚,继续进山?第一个出来反对的就是河野,在河野看来,一旦进入山区,皇军的武力优势就无法挥,用帝**人的生命去跟土八路拼消耗,那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事实上,河野也是在山里被独立团的打法给弄的心烦意乱,毫无对策。人家要打自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打完就跑了,可自己这边却是不敢再派小股部队去追击,失去的那个中队就是在跟着土八路进山而落入对手的伏击圈的,等到大部队赶到,人家把战场打扫的就给每具尸体留了一块兜裆布,光挨打无法还手,这个仗谁愿意打?

在这次针对鬼子进山扫荡的战斗中,独立团是打出了威风,没有独立团的主动出击和预设埋伏,就不可能有后面对寺岛联队部的围歼,而且独立团的伤亡远没有另外二个团的大,缴获却是比另外二个团的总和还要多出好几倍。这让易云龙可是风光的牛气,独立团的装备进一步升级。当分区长找到易云龙商量把缴获“匀出”一点的时候,易云龙只说了一句话,“没有问题,都给你们也行,只有一个条件,把李杂碎给我调回来当参谋长!”据说,分区长瞪着眼睛看着缺德团长足足有五秒钟,最后一个字没说,转身就走。

有马路分析家解析,这俩高级“耙子”都明白,谁掌握了李杂碎,谁就不会愁搞不搞得到装备。这次一中队帮助新一团攻坚,随身带的12o颗**全部打光,可人家的中队长连眼睛都没眨一下,人家心疼的是牺牲的战士。有这样的头,别说马路分析家,其他部队的战士提起来都竖大拇哥。

小贾没有逃过李久的批评,只是批评的不是小贾中队的伤亡大了,而是批评小贾没有争到第一突击队的角色,“如果是你们率先冲锋,九连的伤亡是不是会少得多?整个九连战斗减员过了6o%,难道他们牺牲你就不心疼?你牺牲了6个战士就扒心扒肝的难受,那九连牺牲了那么多战士,人家怎么想?大敌当前要有全局观,要敢于放手一搏!回去好好的提高认识,写出二千字的检查!”

李久的态度让高伟平心中羞愧不已,他原来想的跟小贾差不多,毕竟没有经过大队的批准就出去打了这一仗,他没有想到李久有这样的大局观,没有想到李久的思想境界这么高,如果当时高伟平挺身站出来,找孙团长要求一中队担任冲锋的主力,固然一中队会增加伤亡,但他很清楚,以一中队的能力,伤亡肯定没有九连多,牺牲谁都是八路军的战士,这个账自己当时怎么就没算过来?

孙继和不是傻瓜,战场上的对比让他明白,新一团的兵不如人家县大队,不是自己不会带兵,兵都是好兵,都是嗷嗷叫的小伙子,是自己练兵不如人家,只练了人家的形没有得到人家的精髓。看看人家,一个县大队的中队,不过6o多人,硬是在冲锋的时候起到了一个连的效能,如果没有一中队的攻击,九连恐怕打光了也还是冲不上去!这给孙继和的刺激太大了,他终于明白为啥送过去学习的程长工最后不肯回来了,这跟着能人打仗立功多牺牲少,这样的部队谁不想去?

九连本来就是新一团的尖刀连,在周大元当连长的时候,那就是新一团的一把杀猪刀,用到哪里都是锋利无比。可周大元被调到独立团去当营长后,这接任的连长就差点劲,看来还是要去李杂碎那里去取经,要派人过去代培,听说山东的郝三喜不是把几个骨干送到李杂碎那里去了吗?为什么自己就不能送?

有这样想法的可不只是孙继和,王团长在战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直接找到分区长,要求送一部分排级干部去李杂碎那里“锻炼”,王团长滑头,玩的名词也让长是哭笑不得,加上孙继和也跟着凑热闹,最后,易云龙觉得自己不派人去就是吃亏,也闹着要派人去。

分区战后总结会上,王团长一提出想法,孙继和就相应,缺德团长反应的那个快啊,立马就支持,只不过他要求独立团的名额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