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流民(二)(2 / 2)

孟无忧有些无奈的说:

“好宜冬,你家小姐往后再接过一棵更好看颜色更多的就是了,要不然再接两株也行。”

宜秋直着脖子:

“说得轻巧,这株都用了三年时间,冬天不知道耗了多少炭,夏天不知道耗了多少冰,眼看着今年就开齐了,这花还没开,都还没能瞅见,您却要给那小人送去,白糟践了这株花。”

孟无忧继续劝:

“若要取之,必先予之,小姐我这不是要办事么?”

宜冬一撇嘴:

“那贪婪小人,不知道有多少明里暗里的把柄,要把他弄走,随便都能寻上他的一堆错处,干嘛非得给他这么稀罕的东西,还是小姐亲手种的接的。”

孟无忧道:

“我的好姑娘啊!寻了他的错处,这刑州就打眼了,一查二查的,说不好还被有心人利用了,现在咱们这还是越不上明面就越好。”

宜冬听孟无忧这么一说,想虽然依然是气鼓鼓的,可是,倒不拦着去搬花的人了。

搬花的正是余秋,他对着一脸紧张的宜冬,下手不由得也小心奕奕起来,花搬上了马车,孟无忧又对宜冬道:

“这回是宜夏和余秋一起去,他们会看好这花的。”

宜冬顿脚道:

“照顾好有什么用,往后它都是别人的了,奴婢一想着那老太婆日夕对着这花,还有可能把花剪了插她头上,奴婢就难受得想哭。”

孟无忧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那杨太后可还不是老太婆,人家保养得宜,看样子说三十都有人信。”

宜冬翻着白眼:

“看起来二十岁她也是老太婆,年纪摆在那呢?这牡丹若开了保不齐把她比成枯枝了。”

孟无忧奇道:

“你这小丫头,这嘴巴何时这么辣了,如今胆子大得敢出逆天之言了,出了这门若这么说话,可是能惹大祸的。”

宜冬嗤的一声:

“自从她不让侯爷进京,奴婢就暗地里不知道诅咒了她多少回了。再说,奴婢又不傻,出了这个门,她自然还是天。”

这日酉时,一匹灰溜溜的马拉着一辆没有标识极不起眼的马车,从罗家弯往刑州府郊而去,赶车的是个一脸短刺胡,看不出年纪的脸色黝黑的汉子。

车厢中间位置放置了一个近尺宽,一尺多高的青釉下彩大花盆,盆中是一株植枝粗壮的牡丹,枝杆上林林总总的长满了己有中指大小的花苞,车厢角落里坐着个荆钗布裙的妇人,皮肤黄黑,倒是有双秋水似的眼睛。

离刑州青石镇罗家弯数百里的越州城外,自五月开始,流民便越发的多了起来。

越州与陇右比邻,陇右往东是西凉,往西是荆山,往北便是越州。越州虽不如江南富庶,但却是西狄融与庆国的商道,商人从西狄融贩了马匹,皮毛,天麻,不老草等等运往庆国,再从庆国收购米粮,丝绸,稗粟,茶叶和饴糖等等运往西狄融。

杨家之所以费尽心思去抢陇右道这不毛之地,便是看中这条商道能得来的好处。可以说杨家有三分之一的钱银收入出自于此。

陇右大旱,灾民都是选择往越州走,而杨成宇派出大量兵士,把灾民往东边驱逐,只有不到一半的灾民逃到了越州城外。

张一鸣是天子门生,新帝亲点的第一位状元郎。不但得新帝信任,还自有才,有智谋,手段了得。杨家虽势大,却也不会无故去招惹他。

因此灾民一旦入了越州地界,杨成宇便不再追赶。

杨家不轻易招惹的张一鸣,此时正在越州府衙的书房当中,正气得差点把手中的茶盏摔将落地,深深呼吸了数回才压下了心里的郁气。

张一鸣把茶杯重重掼到书桌上,对一旁伺侯的张山道:

“去大门去候着,见着赵二爷,让他即到书房来,与他有事相商。”

张山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