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宁可当死人也不当牧师(1 / 2)

陆家嘴天使 梦风 0 字 2020-10-24

 众叛亲离的安康在文雅的身上感受到了她对自己的依赖,在刀溪月的身上感受到了她对自己的尊敬,在那些朋友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在妻子南话雨的身上感受到了她对自己的信任。

孤独的安康,其实并不寂寞。

他只不过是从繁杂中暂时脱开了身。这么多年的辛苦经营,这么多年的纷纷扰扰,终于主动地远离了安康,为安康留下一片平静。

假如说时间回到十年前,安康也许不会像现在这么淡然。现在的安康就像是一个老农一样,看着被冰雹、被大风肆虐后的残败农田,却咧开嘴露出了笑容——生命本就是如此啊!世间的事情本该如此啊!

一位老农,在他的一生中绝不会头一次碰到冰雹和大风,因为这种类似的事情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也许你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一种偶然,但是用更加宏观的视野来看,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是必然。

只要是暴露于田野中的庄稼,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风大雨的侵袭。就像是在岩石间生长起来的一棵顽强的小草一样。正是因为有了阻力,所以这棵小草才会有更强的韧性,而不惧风霜雨雪。

当然,所有的这些只是理论,而此时的安康正在身体力行地来践行这一个理论。

实践和理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安康十分痛苦。他花了近二十年辛辛苦苦地建立起来的一个虽然不完美但却让自己比较满意的人设,只用了几个月就轰然崩塌了。这种事情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安康由此也完全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承受不住别人的评价、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为此安康想起了因为受不了世人的眼光而过早离开这个世界的影星阮玲玉。

有一次在浦西的新闸路开会的时候,一个客户还特地指给安康看阮玲玉当年自杀的旧址。那时候安康还满不在乎地和客户说:“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怕死的安康,终于体会了阮玲玉身上的压力。尽管那只是阮玲玉身上所承受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所谓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精神幻像。一个人的压力都是他自己给他自己的。这种压力基本上是源自于自己的各种负面的情绪与对未来的负面想象,或者说源自于对未来的恐惧。

所谓“怕得要死”这个词其实是非常形象的。当人的恐惧达到一个极点的时候,的确是宁可死掉。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是也。

那么恐惧又是来源于何处呢?

有人曾经总结过,这种恐惧的来源是死亡。安康还读过一本叫作《死亡: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这么一本书。书中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地证明死亡是导致你恐惧的根本原因,而恐惧又是行动的根本驱动力。

举个例子来说:人为什么要从郊区通勤两个小时到市中心去上八个小时的班,然后又通勤两个小时回到自己的家?因为恐惧,因为怕死。

这个脑回路是不是有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