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取经(1 / 2)

大乘天 龙华一叶 0 字 2020-08-26

 玄奘法师从那烂陀寺出游,几乎行遍了五印诸国,历时四年后,才重回那烂陀寺,四年时间里,不仅沿途学习大小乘佛法,记录佛教历史典故,还详细考察了各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各宗教力量的对比。至此,玄奘写成了自高昌国以来的《大唐西域记》手稿十卷。

当玄奘回到那烂陀寺,参拜了戒贤法王后,又听说那烂陀寺西面有座低罗择迦寺,有个精于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的大德名般若跋陀罗,于是,玄奘又前去求学。从学两月后,玄奘又赶赴菩提迦耶附近的杖林山,拜会胜军居士,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以及与胜军讨论瑜伽、因明等疑问。

胜军居士是苏剌陀国人,曾从贤爱论师学习《因明》,又从安慧菩萨学《声明》、《大小乘论》,又从戒贤学《瑜伽论》。胜军兼精通多种语言及四《吠陀》、天文、地理、医方、术数等,前摩揭陀国满胄王敬为至尊,欲立为国师,封二十大邑,胜军不受,之后戒日王又请为国师,封乌荼国八十大邑,胜军还是坚拒不受。胜军居士乐于山林自在,在杖林山养徒教授,宣讲佛学,常聚徒众数百。

一夜,玄奘在杖林山梦见那烂陀寺房院荒秽,一个僧人也没见,却有水牛在悠闲地吃着地上的野草。玄奘从幼日王院西门进入,见第四层楼上有一金人,相貌端严,光明遍照。玄奘满心欢喜,想上去时却怎么也上不去,于是伸手请金人引接,金人道:“心子!我是曼殊师利菩萨,你现在缘业未了,还不是来的时候。”接着,指向寺外道:“你往那边看。”玄奘看处,只见寺外战火纷飞,围绕那烂陀寺的村邑瞬间化为灰烬。曼殊师利菩萨道:“你要准备回国了,这里十年之内,戒日王驾崩,邪恶的王将扰乱天竺,众生将沦入无休止的战火之中,这些变数你是应该知道的。”说完就不见了。玄奘醒后,与胜军上师说起梦境,胜军也不胜唏嘘:“三界无安,这也是众生的业力所至啊!既然菩萨劝归,仁者也应该早做准备了。”

于是,玄奘辞别胜军上师,起程返回那烂陀寺。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秋,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将游历五印诸国所得的数十部大小乘经典呈示戒贤,向戒贤法王禀明取三藏真经回国之意。戒贤法王也正为佛教在印度即将面临的教难担忧,一听到玄奘要取经回东土的请求后,便激动得老泪纵横:“善哉!玄奘!你不仅求学慈氏学说,还要遍请一切大小乘各部派的经典,能有这样广阔的胸襟非常之好!老衲将全力支持你!”

戒贤法王即传法旨,令看守藏经阁的法师带玄奘去取经。

圣那烂陀寺的藏经阁由三座各九层的宝阁组成,是娑婆世界佛教经典最集中之圣地,为胜乐金刚的忿怒尊四臂大黑天等护法金刚守护着。三宝阁分别是宝海阁、宝洋阁和宝彩阁。三幢宝阁藏着历次结集的三藏经典;其中宝彩阁藏着包括婆罗门经典在内的一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经典;宝海阁藏着一切大乘般若、中观、瑜伽、唯识学经典;宝洋阁藏着一切金刚密续经典。所有经函都放在宝箧之中,然后分门别类,存放在各层宝柜内。

在那烂陀寺刚兴建好之时,帝日王广设无遮法会,使摩揭陀国原来崇信外道的俗人也皈依正道,因而经常受到一些外道师的滋扰。有一次,那烂陀寺受到两个外道的攻击,两个外道修持火光三昧成就,他们来到那烂陀寺门外叫嚣,念动猛厉咒语,修忿怒火供。外道两手捶胸,双目射出邪恶的火焰,把那烂陀寺燃成一片火海。

这时,从宝洋阁第九重宝阁的某部密续经函(《胜乐金刚经》)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大水,大火因此而熄灭。而保存了宝洋阁的全部经典和宝海阁、宝彩阁的部份经典。此后经过历代僧众的补充,现在藏经阁所藏的三藏经典数量为历年之最。

这一日,那烂陀寺钟鼓齐呜,玄奘法师分别绕宝阁七匝,然后进入宝洋阁内。宝洋阁内就是一座金刚界大曼陀罗,玄奘法师进入大曼陀罗,献上锦兰袈裟和紫金钵,念动祈请文,求取三藏真经。

锦兰袈裟和紫金钵刹那间化为虹光,整个金刚界大曼陀罗放出大光明,藏经阁内各层宝柜的门自动打开。玄奘法师启谢后,即从宝柜中取出装着经函的宝箧。其中金刚乘无上密部经典五十部、大乘经论三百八十部、声闻缘觉乘经论一百六十部、因明论三十部、声明论十部。

戒贤法王吩咐觉贤法师带领二十名精通三藏的班智达负责抄写经文,而戒贤和玄奘则亲任校对。

在抄写经文的同时,玄奘应戒贤三藏的嘱托,为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