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周纪十三(2 / 2)

治世宝典 傅光炯 0 字 2020-08-26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败退而回。

宋国国君开始称王。

周慎靓王四年(甲辰年,公元前317年)

秦国在鱼大败了韩国军队,杀死八万人,在浊泽了韩军大将和申差。各国震惊。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高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国约定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作为兄弟之邦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要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了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侦,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就谈不上联合抗秦了,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的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派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了国相。

鲁国的鲁景公去世,他儿子姬旅即位,就是鲁平公。

周慎靓王五年(乙巳年,公元前316年)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是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前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的都成,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的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服从了,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秦国的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人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人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且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了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的国相。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从而轻视周围各国了。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燕国国相子之便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想谋得燕国的大权。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苏代回答说:“他不信任臣僚。”于是燕王把大权交给了子之。鹿毛寿也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燕王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从此大权集于一身。还有人对燕王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的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周慎靓王六年(丙午年,公元前315年)

周慎靓王去世,他儿子姬延即位,就是周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