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1 / 1)

 最近,恭亲王和慈禧斗得越来越厉害,虽然朝堂上波澜不惊,但是这只是假象。慈禧和恭亲王这两个冤家斗了将近20年了,各自对于自己对手都非常的清楚,所以尽管在不断地找对手的叉,不断的试探对手的暗中的势力或者说底牌,不断的毁掉对手的好牌,但是毕竟两位都是这么强,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可能一下子打倒对手,所以表面上还保持着克制,但在暗地里已经不知道交手几回了。

今天是上朝的日子。在清朝的祖制上规定是每十天上一次,这指的仅仅是平常没有什么大事的时候,如果遇到大事,那种非要才能解决的事情,当然另当除外,那种事当然是依事而定,不会去追究这些个什么祖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遵循这些个祖制,也不是每个皇帝一生都遵循祖制,当老了,生病了如果没什么大事,一般都是不会开,反正馋臣会帮皇帝找好这样那样的理由,并且生病年老体弱,也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想死的或者什么愣头青,乱嚼舌头,毕竟能混上朝堂的没有几个简单的。

现在天已经开始亮了,可以看到太阳的一角开始慢慢地从地平线上升起。当然作为皇帝,大BOSS总是最后出场的,但是在这里确是最后的二个出场的,毕竟我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不没有掌握实权,并且慈禧还是我名义上的皇帝母亲,在孝道方面上讲也是慈禧为尊。慈禧是坐在我后面,并且用一个门帘一样的东西遮起来,但是他是半遮半掩的,总要让慈禧看到大臣的脸吧,为什么是垂帘听政,因为大清祖制规定,女人是没有执掌国家的权力,慈禧执掌国家大权,只是一种临时的,代掌皇权。如果慈禧堂而皇之地坐上皇帝的宝座,哪个是要命的是。你可能要说,不坐在皇帝宝座上,坐在皇帝周边总行吧,但是这样显得慈禧低皇帝一头,并且这样也会引得朝堂轩然大波,毕竟慈禧的权利只是代替未成年的皇帝之掌皇权,如果做上大殿上,就有点不是代掌,而是嚣张的明面上说明掌握权力,毕竟垂帘听政还有一层蒙羞布,对朝臣对慈禧自己都是有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毕竟是还有个一个说法。

我想太监示意,嘟嘟嘴。于是太监就开始大声地说:皇上临朝”。众臣开始行跪拜大礼,称:皇帝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千岁‘.这个是理节上的事情,在祖制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并且上千年的皇朝历史,都是这么称呼,慈禧也改不了,可能慈禧自己也在骨子里上信服这种观点,根本没有起要改的念头。

按往常的规矩有条不紊的进行,大臣凑对,说出了什么什么事情,然后问我该怎么办,我就一傀儡,当然没法反抗,装作不知道,向慈禧那边看了一眼,慈禧同意就会点头,不同意就会摇头,我就知道该怎么做,实在不知道,就说按太后意志来办,太后怎么说就怎么办。坐在那里实在是很烦,不自在。并且皇帝宝座很高,后面进深很长,对于我这小身板,小胳膊,小腿来说。脚不能着地,被不能靠着,依靠着身子就歪了,没有皇帝的祥,等下就会被指责。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接近现代的11点多一点的时候,也就太阳将要升到正中间的时候。大臣凑对已经快完了,只剩下个成芝麻烂谷子的事,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大臣也不想多听下去了,表面上是装着在听,但是那个姿势,不好看,摇摇晃晃,这样可以活动活动筋骨,精神也不好。无精打采,也是上了一上午的,天未亮就要到达乾清门。睡又没睡好,早上又没吃好,可能有些被慈禧特意叫过来听朝的三品以下的官员,无上朝的经验,早上可能没有吃东西。(大清祖制,上的只能是三品武官,大学士,军机处大臣,与皇帝有着直系血亲关系的皇族子弟)

最后一个官员将那些事讲完,归列。这时候,朝臣就精神了,这个大臣归列代表着可以回去了,站了这么久,总算可以回去了,心里都松了一口气,心情一下子就畅快多了。收拾收拾,就有官员开始打算走人了,明显就是在等皇帝宣布退潮就走人的打算。

但是就在这时我就站了起来,向慈禧那边看看一看,看到慈溪点头。我就知道慈禧是同意了。这时朝臣,精神一震,开始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按往常的桥段,应该是我想太监嘟嘟嘴,然后太监带我宣布退朝,但是今天有的意外,怎么皇帝站了起来,干吗?并且皇帝明显看了看慈禧太后那边,而慈禧太后那边明显点了头,可以说是慈禧知道皇帝要说什么,也同意皇帝要说的。这就奇怪了,平时皇帝只是看太后的眼色行事,今个明显是皇帝自己要宣布什么事,不是太后安排的,太后的行事风格也不是这样的,大臣陷入苦思当中,可以明显看到几种表情,有幸灾乐祸的,希望我倒霉的那种。又为我担心的脸上充满忧虑的表情,我父亲醇亲王就很明显,其他的我也看出来了,像我的老师工部尚书翁书和和有几个虽然露出些忧虑,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还是记住他们的长相,知道至少是倾向我的支持我的。还有几十那种面上很轻松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种,我也记住了,他们至少不是敌人。还有就是那些个老狐狸,面上无任何的表情,想恭亲王奕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看不出在想什么,可谓是深不可测,。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做不到这种地步,可能即使是有几十年的功底,也不是什么人能做到的,这还的看天资,像我的师傅翁书和就在朝堂干了几十年了,1856年中的进士,一当官就是京官,认了个户部侍郎,现在已经使工部尚书,大学士啦,今年是光绪8年,光绪1871年生,四岁称帝,也就是说,翁书和在朝堂混了30年了,还是面带忧色,可见天赋还是重要的因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总结一句话就是:没天赋就一定练不到那种程度,有天赋不一定能练到那种程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