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真情,知付谁(1 / 2)

杏青梅小 闲月清笛 0 字 2020-08-25

 今儿,是个热闹的日子。

京都汴梁,天刚灰蒙蒙亮,沿街各色商铺、茶楼酒肆的灯火便亮了起来。有那贪睡的孩子,还在砸巴咂巴嘴品味梦中糖球的甜味时,便被家人叫了起来:“快起来啦,去抢喜果啦。”

今天,东街的王家和西街的杜家,喜结连理,永结同好。天还没亮,整条街已开始沸腾起来了。

其实早在前段时间,双方家里就已经开始迎来送往。媒婆为了这等好姻缘,今天跑王家,明天跑杜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富贵人家结亲要走的流程,总算一环不差,一样不少地办下来了。

媒婆的腿跑肿了,脸都笑疼了,还逢人便说,这是自己办的最满意的一门亲事儿了,新娘漂亮,新郎英俊,又绝对的门当户对,真真的皆大欢喜。

自王府门前一直往南去,是十里繁华街市。现如今,整条街道红绸飘飘,彩灯高挂,好不喜气洋洋。

虽说接亲的队伍,日过正午才会出发去往新娘子家,不过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王家旁边的巷口早已挤满了等待看热闹的人们。

小孩子最喜热闹了,一边叫嚷着“看新娘子了,看新娘子了,”一边在人群中窜来窜去,期待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可以捞到。

吹喇叭的,敲锣打鼓的戏班子,王家请了5个,自清晨起便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吹吹打打喜庆的乐声传遍了大街小巷。

未时五刻,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走在前面的是一匹高头大马,马上之人头戴大红幞巾,身穿大红喜袍,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正是新郎,王家二公子王章缇。

后面紧跟着的便是自动请缨的好友数人。

随后是旗罗伞扇,唢呐班子,吹吹打打,沿街锣鼓喧天。

头戴紫底青纹盖头,身着崭新紫背子的媒婆,手拿一方绛色绢巾,颠着脚丫子跟在后面,笑得那双滴溜乱转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再后面就是身着粉衫的侍女,前后簇拥着一顶大红的花轿。

轿顶轿底皆饰以莲花祥云图案,轿帘上绣制的两只巧嘴喜鹊立于粉梅枝头,描金锦鲤水底摆尾栩栩如生。红绸花垂挂在轿帘四角,轿顶流苏随风轻摆。8名身着红衫腰系蓝带的大汉,步履轻快地走着。

再往后,是长长的忘不见尽头的随行人员。有担着礼盒的,有抬着金银玉器的,有抱着书墨字画的。

街边人头攒动,人们纷纷羡慕着谁家的姑娘这么好运气,嫁进富贵人家,这辈子都不用愁了。再又一想,好像人姑娘家条件也不错,门当户对。怨只怨自己没投胎到富贵人家,捞不到如此好姻缘。

王章缇骑在马上,看着正午的阳光渐渐西斜,街边高大杨树投下浓重的影子,两边是清一色抬头望向他的目光。悄悄抬袖擦掉额头的细汗,不知道是这太阳热的,还是快要见到新娘子给紧张的。

新娘家门前,也早已被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哄闹着要考一考新郎官。前来接待的管事带领一众侍女,为大家呈上可口点心、香甜美酒、精美柔滑的彩缎。

屋里,母亲正陪伴在窗前。两三个侍女在不停地为镜前的人儿上妆。

这是一可人儿。

眉如远黛,目如清湖,一张小巧的瓜子脸上,绯红片片。可惜,泪痕破坏了这一切。

镜中的人此时或许听了劝,不再流泪,但也没有看镜子。如同一个木偶般任身边的杏儿,描眉,扑粉,涂胭脂。

百花装饰的凤冠摆放在桌旁,一套青绿色的衣衫叠放在旁边。

“姑娘,我们换衣服吧。”杏儿听到外面迎亲的队伍已经到了。

“女儿呀,换衣服吧,该拜别你父亲了。。。这是我们女人的命呀。。。”杜夫人轻轻走上前来,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