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 有关子孙的大事(1 / 2)

 当然,你还有其他想法,仇鹰自然不会热脸贴冷屁股,顺便将其丢在教导排,美其名曰“亲军”,换句话说也是“监视”或“考察”。如果三两年还不归心,同伴们都是团长、营长了,那时可能就后悔莫及了。

这种喜欢观望的人,哪个国家都有,哪个时代都有。这些人自认为聪明,任何时候都没忘记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但历史也一直都在证明,这类人最终都是以芸芸众生的身份泯灭在人海之中。

系统的这个考评功能,仇鹰对谁也没说,包括赵冬等人,因为仇鹰不确定赵冬等人是否知道系统拥有这个功能,这是绝对的秘密,相当于读心术一般,有了这个东西,仇鹰的“识人之明”就无人能及。而能够将人用到他们最为恰当的位置上,可以想像,这样的队伍有谁能够战胜!

虽然仇鹰有“识人之明”,但这份任命名单依然前后消耗了仇鹰两个晚上一个白天的时间,原因就在于[X界]给每个人的评价是“模糊”的,或是多向的,很多人都有用在这个位置不错,用在那个位置也不错的能力,所以,这就得征求他人的意见以至于当事者本人的意见了。

南华军的排,是大排编制,一个排四个班共计51人,在装备上,自然也不会落后。四个班分为三个普通战斗班,一个火力班。

普通战斗班:1班长、2副班长,持伯格曼冲锋枪;轻机枪组1射手1副射手1弹药手,配1挺ZB26轻机枪;6名战斗员每人持1支中正式步枪。

伯格曼冲锋枪,就是著名的MP18冲锋枪,曾经大量被华夏引进和仿制,与同期引进的汤普森冲锋枪相比,伯格曼因为结构简单,更受到华夏军人的欢迎。

只是,在仇鹰看来,赵天老头子拿这种一战后期研制的装备来交易,多少有点卖破铜烂铁的味道。只是,仇鹰即便有意见,也不太好提。当然,这些装备,在二战期间也不算落后,至少,与倭人的装备能够持平吧。

火力班又可以称之为迫击炮班,因为这个班配备的装备主要是60迫击炮,每个班3门60迫击炮。根据一般战场规则,一门60迫只需要配备3名炮手就可以了,但是,仇鹰考虑到作战的一些特殊性,专门多配了1名炮手。不过,4名战斗员,另外配备了一支MP18冲锋枪,3支54式手枪,作为60迫击炮战斗小组的自卫武器。

因为仇鹰这种突发奇想的装备方式,让南华军在以后的战斗中大放异彩,某个迫击炮班去阻击敌人,只管把炮弹打完,然后四人丢掉迫击炮就跑路,敌人以为面华军逃窜有利可图,于是派出几人追击,谁知,这些炮兵竟然还持有冲锋枪,自然,在这种短兵相接的情况下,持普通步枪的士兵又怎么是冲锋枪的对手啊!

这样编制下来,一个作战排就拥有了3门60迫,3挺ZB26轻机枪,15支冲锋枪,18支中正式步枪,6支54式手枪(排长、副排长配双枪)。

这个编制,在排级或小队级装备中,绝对堪称第一。哪怕倭国的小队人数更多,遇到南华军一个排,也不是对手。原因大家都知道,倭国人的自动武器少得可怜,因为他们没有资源,不可能像仇鹰这样装备,随时都可能发动金属风暴攻击。

机枪排是一种临时编制,随着装备的发展,机枪排这种编制很快就会消失,此时仇鹰是不得已而为之。所谓民24式重机枪,就是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的华夏仿制品,不过,民24式似乎此时还没出厂呢,因为推算起来,1929年仅仅是民国18年罢了。

民24式重机枪,在华夏有过不俗表现,甚至到了70年代,华夏的部队里依然装备有马克沁重机枪。

但无论如何,重机枪依然是这个时代小口径装备中最猛烈的火力了,所以,装备也是必然的。仇鹰的机枪排,一共3个班,计划装备6挺民24式重机枪,因为有笨重的枪架、车轮等,再加上重机枪的帆布弹带也非常重,所以,在编制中不但需要6人侍候1挺重机枪,在长途行军时,还得借用骡马或汽车等交通工具。

从重机枪的历史表现来看,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防守型反冲锋装备,最著名的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每100米布置一挺重马克沁重机枪,面对英军14个师的冲击,仅在一天之内,重机枪就歼灭了6万名英军,从而也奠定了重机枪的赫赫凶名。

当然,重机枪也可以用来进攻,只是其加上防盾和固定车架后,重达127千克的重机枪,如果快速转移阵地是个麻烦。

仇鹰果断地装备一个重机枪排,潜意识中其实希望土著们来一次猪突冲锋,那样,说不定一次就能收集到晋升到“少尉”军衔以上所需要的功勋值。

土著们会不会上当呢?

土著当然会上当,即便土著不上当,创造条件也要让他们上当。对此,仇鹰拥有相当的信心。

在1930年的春节到来之前,武夷村的喜事不止是武装力量的壮大与整编,仇鹰主持建设的公路也在腊月中旬通车了。这条公路,接坤甸城外公路,大约6公路的长度,然后四村之间成一棱形,再加25公里左右的长度。建设这条公路,不但四村出动了大量人工,大约每个成年人至少投了10个工,仇鹰本人也暂时垫支了16万元建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