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节 密诏(1 / 2)

 时间是岁月的漂白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献马的闹剧告一段落,很快销声匿迹,再也没人提起。.me但是,这场闹剧的副产品出现了,是安禄山十月份到长安泡澡的问题。

虽然华清池的牛奶浴绝对香艳,让人垂涎欲滴,但是,在有的时候,香水是有毒的,牛奶浴也会淹死人的。平心而论,安禄山很聪明,堪称绝顶聪明,甚至够得狡猾。这样的人政治嗅觉极为敏感,绝不会因为一次享受而丢掉了产业,何况,他也不缺奶牛,因此,以身体欠佳接连推脱,迟迟不到华清池报到。

实事求是地说,安禄山也并没有完全说谎,他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怎么样,糖尿病的症状益发严重,确实经不起长途跋涉的折磨。但是,这话分怎么说,如果是一年前,再苦再累,身体状况再恶劣,他也能坚持,不是还有船吗。

推脱是安禄山的挡箭牌,邀请却是唐玄宗李隆基得杀手锏。在任何情况下,防守的永远进攻的更累,因为进攻的心无旁骛,而防守的要永远揣摩对手的意图,这是为什么说,“进攻时最好的防御”的原因了。几个回合以后,安禄山难于招架,决定不玩了,彻底和大唐朝廷翻脸。

有一天,大约是在秋季。安禄山突然召集部将们举行宴会,在酒酣耳热之时,拿出事前绘制好的地图,授予在座的小弟每人一张。图标明了从范阳至洛阳沿线的山川形势、关塞要冲。

安禄山的手下将领立刻有了不祥的预感,因为范阳节度使的防御范围是北方,而不是原。有些聪明人立刻明白了,这是安禄山向将领们暗示了进军路线。

安禄山提前动手也是被形势逼的,如果不在黄河封冻时采取军事行动,那么,朝廷绝不会让他等到第二个黄河封冻的时候。

更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安禄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体重直线升,已经达到300多斤。肥胖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糖尿病的症状明显,已经到了晚期,医生束手无策。

人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对生活的依恋感会更加的强烈,安禄山是如此。在这个时期,一般人会盼望过得更舒服一些,而这些对安禄山都不是事儿,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他已经爬了人生的高峰,距离顶峰只有那么一点儿。

安禄山是想要那么“一点儿。”

这有一个问题来了,脱离集团公司另起炉灶,要有本钱。这个问题对别人是问题,对安禄山来说不是,因为他是有钱人,有足够的翻脸的本钱。

安禄山在本质是穷光蛋,他的本钱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给的。

李隆基是一代明君,明君当然要有作为,而且是大作为。在台以后,改变了祖宗之法,进行了有划时代意义的兵制改革加强帝国的边境防御。因为注重边境防御,一切都要凭军功说话,穷光蛋安禄山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唐朝廷的风云人物。

对事情的判断,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情况,全盘否定李隆基的政治举措,毫无疑问有失偏颇。然而,时过境迁,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大唐朝廷的兵制改革在此时成了一把双刃剑。因为注重对外扩张,唐军的边防军队彻底实现了职业化,边镇节度使拥有至高无的权威,军队成为对外战争的一把利剑。李隆基曾经为这把利剑骄傲,而现在,安禄山的这把利剑调转了方向。

经过多年打拼,安禄山控制了两个军镇,拥有雄兵18万3900人,占当时全国兵力57万的三分之一,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

不仅如此,安禄山和史思明勾结在一起,在实行残酷的军事打击的前提下,大力收买当地少数民族的层人物,作为自己造反的后援。安禄山成功了,当地人对安禄山和史思明十分的崇拜,“称之为”二圣”。

安禄山成功获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支持,因此拥有了雄厚的兵员,这是他能够争夺天下的资本。而且,安禄山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外援,他的族兄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为大唐的为十大节度使之一,府衙设在凉州,管控着河西走廊的广阔地域。河西走廊是原连接西域的通道,凉州自古出雄兵,在大唐朝廷的政治版图,河西节度使统辖的军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安禄山家族的前途也曾经出现过不小的波澜,在怛逻斯城之战前,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担心安家权势过重,打算任命高仙芝为河西节度使,代替安思顺。

如果这道命令真的贯彻了,也没有了以后的怛逻斯城之战,西域的政治和宗教版图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了伊斯兰化的问题。甚至,高仙芝能够因此躲过一劫,成为稳定大唐朝廷的流砥柱,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任何假设都在历史的阵痛黯然失色,总是将狰狞的面孔留给后人。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命令,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当然不甘心失去手的权力,在朝廷的诏令下达以后,迟迟不移交军权,暗指使当地的群胡出头挽留自己。

这些胡人大佬得到了安思顺的授意,于是当着朝廷使节的面,将自己的耳朵一刀割下,还有更狠的,干脆在脸来个“三刀六洞”,鲜血流淌,让人搞不清有几个嘴巴。

朝廷的使节蒙了,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这是为什么呀?

胡人大佬拎着刀晃悠,异口同声的说“请求朝廷不要让安思顺走!”

朝廷的使节不敢再说话了,他很害怕胡人将自己的耳朵也割下来,于是酒也不敢喝了,狼狈逃窜,快马加鞭赶回了长安,报告了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无奈了,看来,安思顺深得民心,如果强行将他调走,说不定会引起叛乱。这些人野蛮透顶,砍人的意志坚强,还是安抚为好,因此只好改变初衷,“遂下制复以安思顺留任”。

安思顺掌控着战略要地凉州,尽管他不赞成安禄山的野心,但是,毕竟都是一家子,他对安禄山的态度不那么坚决。这样,安禄山减少了来自西北唐军的压力。而且,安禄山的军队经常打仗,无论是装备、战斗技能,甚至勇气,都不是内地军心涣散的原唐军所能拟的。

安禄山看得没错,原唐军疲敝,人员老化,部署分散,完全失去了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制定了“以关制四方”的能力。

实力决定野心,安禄山看透了大唐朝廷的外强干,绝不在乎和朝廷公开翻脸。

然而,想的容易做起来难。范阳和平卢的军队都是大唐的军队,让这些拿着大唐李家军饷的将士对李家动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在蜀汉灭亡之初,魏国统帅钟会,受到了蜀将姜维的蛊惑,妄想割据蜀自立,刚刚采取了行动,被魏国将士们自发的干掉了。

安禄山虽然没有化,但是,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人否认安禄山的政治才能。拥有如此政治才能的人不是一个笨蛋,因此,安禄山如果挟持将士们战场,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政治理由。

安禄山是大老粗,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但他的手下不缺乏能干的人,高尚给他提供了一个范本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是西汉“七王之乱”时的领军人物。

西汉初期,由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王,“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放纵家族势力的发展,使刘姓宗室诸王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并以此颁布了诏令,引起那些早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欲夺汉景帝帝位。叛军揭竿而起,朝廷军队节节败退,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这一个古老的历史,特别符合现在的形势,学富五车的高尚拿来一用。

高尚提议,将杨国忠提升到与晁错一样的高度此次出兵只为讨伐杨国忠。要知道,唐朝百姓十分仇恨杨家一门的飞扬跋扈,如果打起消灭杨家的旗号,这样,叛军会变成解天子危难的正义之师,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下,幽州的将士们别无选择!

当年“七王之乱”以“诛晁错”为名,现在“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可谓异曲同工。晁错和杨国忠,两位历史名人,远隔数百年,隔空握手,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