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节 紫宸殿会议(1 / 2)

 第二年的三月,春天如约而至,陇右牧草青青,天山的雪水流成了河,飞流直下三千尺,滋润着美丽的原野。大草原弥漫着牧草的芳香,空气洋溢着奶与蜜的甜味儿。

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更早的迎来了春色,诺大的长安城,灞桥春意浓,渭河两岸杨柳依依,城内百花齐放,姹紫千红,蜂蝶纷飞,进入了美好的季节。

在这个本应喝酒泡妞的美好时节,士大夫们应该对着原野大发思古之幽情,闲着没事儿弄出几句诗来。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却没有闲情逸致,在位于西安城北的龙首原的大明宫召开了军事会议。

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以东的平地,始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李世民建造初衷是为给太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尚未建成,李渊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心。

可以骄傲的说,大明宫是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只有传说的阿房宫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时也是世界史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据史书记载和现代考证,大明宫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4倍,相当于3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15个白金汉宫,500个足球场。至于白宫么,不好意思啊,还是一边凉快去吧。

大明宫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共有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最宽的街道。

这是一次最高等级的会议,在大明宫的紫宸殿召开。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的95米处,被朝廷大臣们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会议很重要,涵盖了大唐朝廷的各个方面,李隆基亲自主持,除了当时还活着的右相李林甫、三省六部的长官,还召集了河西、陇右、安西地区驻防将帅共议解决吐蕃大计。

大唐朝廷的相国是一个群体的总称,不是一个人独有,由多人组成。够级别的大臣获得书门下平章事的资格后,便可进政事堂议政,称为相国或宰相,其,掌管朝令的书令为右相,为相国之首。

对于大唐朝廷来说,这个会议开得太晚了,吐蕃在西、北两个方向几乎同时动手,在夺取了石堡城以后,阻绝了唐军从青海进入西藏的道路;吐蕃赞普犹如昼夜奔跑的驴,马不停蹄的和小勃律联姻,占据了帕米尔高原的制高点,驱除了大唐的势力,切断了大唐和西域的联系通道。

毫无疑问,吐蕃王朝的战略野心十分明显,是要掐断西域各国和大唐朝廷的联系,孤立西域,进而夺取整个西域,获得整个丝绸之路的控制权,然后,集主力占领青海全境,触角深入甘肃,达到压制长安的目的。

实事求是的说,吐蕃王朝的计策很毒辣,如果一旦成功,原则永无宁日。然而,不得不承认,吐蕃王朝的这两步棋下得非常的精准,一环连着一环,给陇右和西域的唐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正因为吐蕃的压力十分明显,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心里的沉重,因此,没有出现以前经常出现的扯皮现象,很快确定了两条作战方案青海方面全力防守,防止吐蕃军队从青海出关,骚扰陇右,并要集结兵力,做出进攻大非川的战术动作,逼迫吐蕃主力不能撤出。一旦时机成熟,立刻夺取石堡。在吐蕃主力被牵制的情况下,安西都护府要集结主要兵力,迅速进军帕米尔高原,夺取小勃律,打通大唐和西域的联系。

计议已定,唐玄宗李隆基下达了诏令,命令安西都护府采取行动,安西都护副使程千里率安西军主力,立刻进军小勃律。

李隆基尽管做出了出兵西域的决定,但王忠嗣不愿意进攻石堡城,他的心里还是很不痛快的。然而,没有别人能替代他,这更是不快添堵了。

会议散了,李隆基回到了大明宫的寝宫。不过,急领导之所急,历来是国历代官场的风气,李隆基没有等多久,朝廷的左金吾大将军董延光向朝廷献策,自告奋勇的率军攻打石堡城。

董延光信誓旦旦的说“吐蕃匪类,岂能抗拒天兵,臣领兵出塞,当一鼓而下。”

董延光作为京畿最高的军政长官,极得朝廷宠幸,能够放弃现在的好日子,到寒冷的边疆拼命,是藏着野心的。他一方面是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大唐以武立国,注重军功,只要自己立有战功,很可能取代王忠嗣的角色,成为镇守一方的节度使。只要成为了陇右节度使,那么有了政治基础,早晚有一天进入朝堂,成为宰相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