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节 威风的苏禄可汗(1 / 2)

 在历史上两大帝国剑拔弩张的紧张时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大唐充当了打手,挡住了阿拉伯军队的脚步。[燃^文^书库][](燃文书库(7764))不久,阿拉伯发生内乱,阿拉伯军队潮水般撤退,大唐和阿拉伯之间的战争还没等拉开序幕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然而,阿拉伯帝国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半岛的土著民,因为所处的环境恶劣,因此,具有强烈的抢夺意愿,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帝国。在内部稳定以后,阿拉伯名将屈底波入主呼罗珊,开始中亚“圣战”,热情洋溢的传播伊斯兰教。

当时,大唐和吐蕃结束了“蜜月关系”,两个民族兵戎相见,因此,吐蕃不再为大唐朝廷义务站岗。

唐朝失去了强大的外援,阿拉伯大军进攻安国,下沛肯城,安国主被迫归顺伊斯兰教而密遣使诣唐请援。

随着大食军队进入中亚各地,康、安、俱密等国告急文书飞集大唐朝廷,康国表文请求:“今大食来侵,臣国内库藏珍宝及部落百姓物,并被大食征税将去。”“送多少汉兵来此,救臣苦难”。安国则仅请求唐朝命令突骑施遣兵相助:“……年来被大食贼怒年侵扰,国土不宁。伏乞天恩滋泽,救臣苦难。仍请敕下突骑施,令救臣等,臣即统领本国兵马,计会翻破大食。”

阿拉伯的对外扩张的势头凶猛,对中亚地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两大宗教碰撞,古太白?本?穆斯林在撒马尔罕亲手焚毁佛像,布哈拉的火袄寺及其它圣地也全被拆毁,佛教徒受到摧残。富裕的城市被迫交纳高额的税金,激起了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奴役斗争。

康、安诸国同出佛教一系,是丝路贸易的主要保护者,对唐关系至为密切,大唐朝廷承担不了丢失的责任。既然阿史那献不能控制西域形势,为防御大食计,只能借重苏禄政权为大唐守境,保证中亚诸藩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犯。这就是唐朝对苏禄可汗极为看重的原因,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明智的。

八世纪初,阿拉伯大军进犯拔汗那(汉代称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汗国。苏禄可汗率军驰援,一战击溃了阿拉伯大军,将大食军队赶到了阿姆河对岸。

阿拉伯帝国不甘心失败,和吐蕃结成了联盟,吐蕃与阿拉伯帝国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

苏禄可汗发动了著名的“行李日之战”,再一次打败了阿拉伯军队,其将穆斯?本?赛义德?艾尔一吉拉比仅以身免。苏禄可汗乘势进击,在布哈拉击败阿拉伯军队,将阿拉伯军队的势力赶到阿姆河的南岸,前锋一度攻入呼罗珊,“圣战战士”在中亚的据点仅存撒马尔罕一座孤城。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连遭挫折的阿拉伯人再度易帅,以朱奈德出任呼罗珊总督,率主力出解撒马尔罕之围。731年春,撒马尔罕的阿拉伯长官萨乌拉向朱奈德求援。朱奈德率领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渡阿姆河到达渴石,在此征集了一些地方武装。为了避开起义军,朱奈德决定取道绍达尔山前往,但是,在距撒马尔罕约60里之处的一个山隘中遭到突骑施可汗军的袭击和包围,朱奈德一方面掘壕自卫,一方面命令萨乌拉率军救援。萨乌拉抄山间近路赶来,但是,在距朱奈德12里之处受到突骑施军队的攻击。

苏禄可汗挥军大进,“断其水源,兼施火攻,复大破之。”阿拉伯人惨败,一万二千穆斯林士兵死伤殆尽,能活下来的仅有千人,其余的都见真主去了。至于说,有没有美女和美酒在天堂伺候着,就是另一件事儿了。朱奈德军队侥幸从被围困的山隘中突围,逃到了阿拉伯驻军地撒马尔罕。

经过一连串的胜利,苏禄可汗名声鹊起,因之得到了“阿布?穆扎衣”的绰号,意为“奔突的公牛”。

“十一月,突骑施遣使入贡,上宴之于丹凤楼。”贡品是什么,都是阿拉伯俘虏和缴获的战利品而已。大唐朝廷为苏禄可汗庆功,李隆基甚至认下苏禄可汗为义子,极尽恩宠。

既然人家搬出了皇帝,不好好接待就失礼了,而封常青是懂得规矩的,自然不会失了礼数。

封常青下令,立刻安排客人们休息,等到天一亮,为客人们接风掸尘。

吐蕃军队遗留下大批的物资铺盖,新兵们挑了几件好的铺盖送给了胡商。

看到这些铺盖,阙?伊难如的眉心不可遏制的跳动了几下。可惜的是,封常青没有看到这个微小的动作。如果他看到了,以他的聪明,一定会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