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练兵纪实(1 / 2)

 但为了打发时间,或者为了强迫自己睡下,在巡夜之后杨昌常常一边看古书,一边自己拿着毛笔标出各个断句,如此让自己头脑发麻,强迫自己睡下。

最先翻译的是戚继光的《练兵纪实》,这不仅仅是杨展的要求,更因为戚继光抗击倭寇,在后世名声太大了。

好像杨昌过去也读过《练兵纪实》,至少其背篓里面有这样一本,书面磨蹭很多,有的更已经字迹模糊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练兵纪实,每看完一卷之后,杨昌拿起毛笔在下面断句,然后根据断句在仔细品味其中意思。

相对其他古书,感到这《练兵纪实》内容非常简捷,不像其他古书一样搞出神乎其神的,不到两天功夫就明白其中大概意思。

所有章节中,杨昌最感兴趣的是各种兵器,如《杂集》中的《储练通论》、《到任宝鉴》、《登坛口授》、《军器制解》、《步骑营阵解》,这分明是告诉自己如何在这个时代练兵。

虽然杨昌所练的兵丁与这个时代略有不同,更多借鉴现代一些练兵方法,但若对古代练兵方法一无所知贸然改为现代练兵方法,如此也难以让人信服啊。

还有《军器制解》中不但列出鸟铳、虎蹲炮、弗朗机炮等火器,更列出其制造方法,操作要领,自己前世虽然熟练使用鸟枪,但理论知识还是欠缺很多,可以说看完《练兵实纪》之后杨昌感到眼前豁然开朗。

除此之外,还有其中最为有名的鸳鸯阵,上面不但列出普通军伍如何摆出鸳鸯阵,而且列出火枪兵如何摆鸳鸯阵。

杨昌最初按照西方三段射方式排成三排摆鸳鸯阵,但总觉得每次射击时间间隔太长,如果遇到对方骑兵非常容易被突破,杀入阵中。

搞了两天终于明白其中道理,英法联军使用的是隧发枪,发射速度快于鸟铳,如此三排轮射能够保证前方火力。

这可让杨昌陷入两难处境,到底是采用三排轮射,还是如同戚继光那样排成五排呢?

但鸳鸯阵给杨昌很好的灵感,戚继光的鸳鸯枕可以随时变换为三才阵,也就是我们前世所说的三三制。

两个伍长可带领两个人形成战斗小组,对敌人展开奇袭,而小旗则带领剩余的兵丁形成主力与对方厮杀。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杨昌决定在隧发枪还没有研制出来之前,面对对方骑兵采用五轮连射方式,面对对方步兵采用三轮连射方式。

除此之外,当对方杀入之后,则采用鸳鸯阵,或者三才阵,也就是自己所说的三三制。

随着古书越看越多,各种新鲜东西层出不穷,杨昌更是感叹古人的智慧,更是摇头苦笑,是谁让古代先进技术失传?

这不,这两天看毕懋康的《军器图说》,已经发明了隧发枪,但技术还不怎么成熟,打造起来颇为困难,并且隧发枪稳定性较差(法国普及隧发枪足足用了两个世纪)。

借助古书,借助古人知识,以及前世所学的知识,杨昌慢慢开始解决枪炮的各种问题。

最迫在眉睫的是枪炮炸膛问题,听完枪炮制造流程,杨昌慢慢搞明白其中所存在弊端。

工匠待遇非常之低,如果说大明军户比较苦,那些工匠更加苦,不但地位低下,而且生活非常之苦。

大家平时依靠手艺勉强过活,官府差派不但没有任何收入,有的时候还要被罚钱什么的。

所以,在为官府打造兵器的时候大家得过且过,做工非常粗燥。

除此之外,大家使用时不爱护兵器也是一个原因,很多人更是将鸟铳放在潮湿地方,不经常擦拭兵器,有的远远的看到枪身锈迹斑斑。

除了枪炮容易炸膛之外,更让人头痛的是火药,各地火药配比完全不同,再加上四川天气潮湿,火药是散装的,非常容易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