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何氏(2 / 2)

……

“殿下,这些士族背后的人查出来了。”

以如今长公主府的势力,虽然到达北境不到一年,但是各方面也应该看到长公主府的能力和势强。

单凭这些士族本身,不可能有毅然叛乱的决心,尤其在部分士族明确表示反对之后,这可不比原本的史实中,黄巾被困居一处,几乎上所有冀、幽、青、并四州甚至徐、荆二州都有不轨之心。

如今,因为长公主府镇守北境,特别是冀北的各个郡国,已经被长公主府控制了,幽、冀、并三州士族豪强何敢再叛乱?

这背后定然有人支持,这段时间就一直出动谍报人员进行摸排,最终是查到了四世三公的袁氏头上,以及和袁氏相互勾结的大将军何进。

杨伊倒是不奇怪,如今双方也是有着不可调和矛盾的,当初在洛邑可是好好的得罪了何进和他背后的何后,和何后相互勾结的大长秋赵忠被杨伊掌毙,断了何氏在宫中的一大臂助。

替何进掌握豫州何氏势力的王允被杨伊公然羞辱,不久后王允甚至被刺客刺死,何进势力大为受损。

何进此人,是很有本事的,甚至若不是遭逢大争之世,成为一代权臣也不是不可能的,若是把握的好,甚至成就王莽那般的功业也不是不可能。

何进走的路也和王莽很相似,此时他的民声各方面还都是很好的,因为和掌握话语权的士族交好,替他吹捧的人也很多。

这点可以在史实中清晰的看出:

中平元年三月,河南尹何进担任大将军,其作为东汉帝国军事首脑的地位一直稳若磐石,一直持续到中平五年。

七月,继任的河南尹徐灌入狱被诛,罪名史书未载,推测与黄巾军相关。

此后河南尹是李燮,两年后,李燮卒于任上,继任者为种某,种某之后就为何进之表何苗,这是何事家族第二位两千石大吏,而且这两千石还是河南尹。

河南尹,自秦统一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洛邑置三川郡,汉初,曾一度定都洛邑,汉初,改秦三川郡为河南郡,并沿秦制置河南、雒阳二县,属河南郡,郡治雒阳,武帝时,置天下十三州,河南属于司隶,建武十五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兼置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后来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卒,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司隶校尉一直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这已经相当于把握京城内外了,中平四年二月,在司隶河南尹荥阳县爆发了一次黄巾军叛乱,中牟县令落皓及主薄潘业战死,时任河南尹的何苗便率军讨伐黄巾军,朝廷派出侍御史桓典奉使任督军。

何苗平定荥阳黄巾军之后,刘宏派遣使者至成皋县劳军,拜何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又更进一步。

自此,何进和何苗占据了汉军职中的第一和第三位,汉帝国的军职前三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中平五年,全国叛乱此起彼伏,平叛成功的只有何苗、孙坚、陆康、王敏、羊续这几例,而对全国恶劣的形势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此时刘宏也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设置了“西园军”,并把骠骑将军给了董重。

董重,灵帝刘宏生母董太后的侄子,“西园军”的创建及董重担任骠骑将军分化了何进的兵权,而此时,刘宏对何进大为警惕,不断分化之下,何进权势大衰,何进的幕僚袁绍都成了西园军的中军校尉,甚至于何进都要听命于上军校尉蹇硕。

以至于后来,并州刺史丁原派张杨率军进京,拜见的是蹇硕,而不是何进。

何进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想了个办法,就是以阅兵为由,征调外地军队进京。

刘宏也不含糊,十月,在平乐观的阅兵仪式上,一大一小的阅兵台,刘宏据大的,何进据小的,不过在阅兵结束后,刘宏看董重不堪用,再次将外地军队全部交给了何进,此时,他也拿出何进虽然揽权,但是眼界有限,不足为患。

由于在阅兵仪式时完全没有蹇硕什么事,蹇硕也看出了危机所在,知道此时恐怕他将要失势了,他也不想认怂,于是和中常侍们一起向刘宏建议:派何进率军去讨伐凉州叛军,刘宏顺势批准。

何进此时怎么可能同意离开雒阳?知道这是蹇硕的“调虎离山”之计,于是何进提出让袁绍先去徐州、兖州征兵,等袁绍回来,自己再率军出征,这就是何进的“缓兵之计”。

刘宏也看出端倪,不理会何进,十一月,派出左将军皇甫嵩及前将军董卓率军前往陈仓讨伐凉州叛军,次年二月,凉州叛军败退,后面也没有何进什么事了。

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刘宏驾崩于南宫嘉德殿,遗诏交托给蹇硕,并没有让何进为什么顾命大臣,这是为何呢,因为想要维持大汉王朝的统治,丝毫不给何进篡位的机会和名义。

此时,就有人传言说:刘宏生前不喜欢长子刘辨,而喜欢刘协,所以希望立刘协为太子,只是因为何氏家族在朝廷内的实力太过强大,故久拖不决。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认定刘宏的遗诏内容是:让蹇硕拥立刘协登基。

实际上,刘宏只是将刘协嘱托给蹇硕,仅此而已,王莽前车之鉴,刘宏又不傻,对何进又拉又打,几番试探,已经看出何进本事有限,最多成为权臣,不可能成为王莽,让何进扶一把刘辩,等着刘辩长大,何氏也就会衰落了,不足为虑,汉王朝的统治基本都是这样接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