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1 / 2)

 自古以来,自春秋以下,一直到明代,不管政.权怎么变迁更迭,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民众,其文明程度一直领先于周边疆域,士大夫阶层保留着“峨冠博带”服饰传统,这样飘洒的汉服装束,这是一种文化上的骄傲,是一种自信的表现,那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能以暴力一时夺得对中华的统治权力,但在士大夫心目中,这些游牧民族还是“蛮夷”,只不过暂时窃据中华大统,到头来仍然只能落得个灰飞烟灭,或者干脆被中华强大的文化同化能力彻底同化掉,南北朝时五胡乱华是如此,最先搞出“南面官、北面官”一国两制的契丹是如此,女真的金国也是如此,就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统治者,将南方的汉人列为四等十级之末,也是如此,他们都未曾想到要强迫汉人学着他们的模样改变自己衣冠服饰便已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

古代华夏民众一直保持自己的生活习俗和衣着习惯,就保持着一种文化上的强大自信。

明朝的灭亡,在士大夫和民众心目中只不过一种天道循环,满清替代明朝也不是一种什么了不得的问题。

因此,南京的陷落,弘光小朝廷的灭亡,江南的民众虽然心有不高兴不欢迎,但这也不是不可不能接受的,在满清大军向江南各州县大举攻略时,各地基本上处于一种平静状态之中,甚至对满清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顺从,承认满清的“变革”,不反对“易代”,可以说是只要满清军队所到之处,基本没有什么阻力便能顺利交接政权。

但是这种平静进入闰六月后,终于被打破。

有人说是无耻的降官孙之獬向满清朝廷提出了“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因而引发了满清采用暴力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所有男人剃发留辫子。

其实那只不过是一种为满清推脱之辞,孙之獬只不过是引爆雪崩的一个棋子而已,满清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是早有预谋的,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的政策,其企图是在文化上彻底征服华夏的行动。

满清与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武力征服者都不同。

在满清入关之前,它便招纳任用汉人文士,对华夏文化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它知道,在华夏,衣冠服饰,连接着华夏的民族文化认同,古代华夏人实际不怕国土暂时沦陷,只要冠服未改,就不觉得已被征服,甚至反而在冠服文化的优越感下,对征服者投去蔑视的目光,秉承着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弱者道之用”的理念,坚信“强梁者不得其死”,期待着在文化上最终彻底同化或融化武力入侵者。

事实上,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对华夏强大的文化同化力始终保持着警惕,满人不与汉人杂居,不与汉人通婚,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连最高统治者皇帝要嫁一个女儿给汉人,都要先将女儿过继给汉人做女儿,再嫁给汉人。

满清初进中原时,因政权基础尚未稳固,一再推迟强制剃发的行动,由多铎到多尔衮,多次假惺惺地许诺“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但等到江南富饶之地已尽落入囊中,满清朝廷认为时机终于成熟,于是颁发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薙发令”,强制所有汉人“剃发易服”,满清称之为“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剃发易服,以别顺逆”,并强硬要求人们遵守,威吓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后世之人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留着辫子的男人似乎不是那么难看,甚至还有那么一点飘洒的感觉,其实那是经过后世演化了两百多年后的辫子形式,而且是在影视制作上经过艺术加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