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答书友 精典(1 / 2)

 首先小弟依例感谢书友们的支持。因为夏天小猪兄的评论写的最多小弟便先回答吧。

“才看了两三章,发现又一个乱搬诗句的家伙,完全没有考虑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你写的是西汉,把东汉末的曹操的诗哪来勉强还能应付,毕竟只相差几百年,应该曹操的四言诗还可以让西汉时的人明白,因为有四言的《诗经》在前面啊;可是不要把唐时的五言、七言诗乱引用到西汉的时候,虽然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都起源于汉乐府,但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之前虽然民间有五言民间歌谣,但是在武帝以后,五言民间歌谣才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至于七言诗虽然先秦西汉已经有了七言的民间谣谚,西汉前期也有不少七言韵语、七言俗体韵文、甚至是七言诗,像赋末附诗就有不少是七言诗,但是这种文体也是出现在东汉,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算起来,应该是东汉末曹丕的《燕歌行》。而且汉时乐府体的诗歌,是长诗而不是律诗和绝句,而西汉武帝时流行的是风歌、这一类歌咏史的诗歌以及起源于楚辞的讲究押韵、对仗、形式的整饬和文辞华丽的汉赋

如果硬将唐时的律诗、绝句搬过去,或许有一些人觉得不错,但是不会出现本书中那样为众人赞不绝口的的情况的,这是很多架空历史小说的通病,喜欢乱玩文字游戏,有些作者认为现在大家都公认优美的文字一定会被前人所肯定,这种想法完全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影响,正如本书的作者,是十分错误的,所以这方面的文字是一个硬伤!

看完了目前的章节,因为我个人大局观很差,对于本书大的方向、书中的战略等等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只能挑小毛病了,书里面大部分以文言为主,却失之过深,很难明白,而在一般的描写以及那一章和董仲舒却白话问到十分严重,前面不少人也说过了,作者在文、白之间的拿捏还缺少功夫!还有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一、章节之间长短不一,有的章节一拖就好长,有的章节两眼就看完了;二、题外话太多,读者也不是傻瓜,看了这么久的书,多少有点见识了,那些括号里的话就免了吧!省得碍眼!”

夏天小猪兄,你是第一个一次性作出如此多书评的书友。小弟虽觉你说得有些偏颇但也很感激你对汉武雄风的关注。首先小弟在引用此类诗词时考虑到了时代差异并且所引共涵盖诗词歌赋四个方面。如果你注意看的话会发现所引唐代李白的两首诗都是送给石莺的并且是以琴曲的形式出现的。其它如曹植的铜雀台赋是以汉代较为兴盛的赋的形式至于其它的五言诗多出于魏晋在汉代亦以出现。以兄之见识当会知晓。至于唯一引用元好问的半阙词则被石莺冠之结构怪异。其中使主角名声大振的作品是短歌行。因此小弟并不认同兄之所言。

至于兄所言弟以文言为主失之过深,小弟却并非如此看。小弟认为确实有一些章节难度很深例如小弟引用的汉书天空志一节。但这章只是给一些有兴趣的书友看的若略过不看也不至景响文章的整体阅读。而其它大部份文言成书以后我都会先问我的老婆如果她能看懂我才发。至于你说主角和董仲舒的对白里白话文非常严重,小弟想问你的是既使小弟用的白话文那段话你看明白了吗?凭我依兄性格所作猜想你不会明白。因为研究逻辑学和辨证法的朋友绝不会有如兄般愤世嫉俗的思想。正是由于那段文字本身已很深奥,小弟实不宜再用古文。至于章节的长短实是跟距行文的需要因此造成长短不一,呵呵……。至于题外话小弟并不认为多,如果兄不愿看可以不看嘛。

还有SSTTS兄,小弟虽上大学时学的英文但搞不懂你的名字的涵义呵呵见笑了。“作者大大您在偷懒??拿一堆古文来充数,您文学好可不代表读者文学跟您一样好,还有读者不是来看正史的不要写的跟史记的写法一样都是古文,就算要看正史也只会去看史记,至少里面的古文的文采是真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