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特种部队(1 / 2)

 自北海军出征以来,中原遍地狼烟,战火已经燃烧近一个月,范县、东阿、昌邑这些兖州重镇,兖、豫交界,兖、司交界无一不在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为了一举铲除曹操这个危险至极的对手,辛锐已经把全部家当都掏了出来,务求狮子搏兔,一击而竟全功。

然而北海虽有狮虎之力,曹操却未必是兔子,开战以来,除了虎牢关的防守战尚算理想之外,其他各处进展皆是差强人意。昌邑从首战之后,陆议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黄忠、甘宁虽然心中郁闷,却别无良策,于是在象征性地处罚了甘宁和他手下几个小校不遵军法,贪功冒进之后,巨野军偃旗息鼓,等待辛锐和郭嘉的战术指导。

挨几板子对甘宁来说倒不算什么,关键是在这种节骨眼上,本来就差到极点的心情变得更糟,八百水贼中的小校也是委屈的紧,从上战场之后甘宁不知多少次忍不住要亲自攻城,还不是小校们死死拦住,可惜最后晚节不保,还是没拦得住,不是没拦住,而是根本没去拦,到最后这些热血青年跟着自己的主将一起头脑发热,什么不顾就要冲锋玩命。

昌邑如此,东阿也并不像辛锐和诸葛亮、庞统计议的那般容易拿下,因为范县失守的消息当日便被荀彧获悉,奇兵失去意义,人数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海军在东阿城外遭到埋伏,好在众将早就得到辛锐嘱咐,行军谨慎小心,因此损失倒不算太大,而荀彧见北海军阵势严整,并不慌乱,也知道讨不到多大便宜,当机立断引军进城,深沟高壑,严防死守。

大军在外,虽然粮草充足,但进军猝然受阻,多少有些影响军心,此时的辛锐,与西进司州的曹操可谓同病相怜,都陷入有些尴尬的境地,与此时同辛锐心中还在担心另外一个问题,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北海迎回汉帝时日并不算长,目前虽然表面上看似政通人和,朝局四平八稳,但实则内里必然暗流涌动,单说那些世家大族,有了北海这么个安定的温床,休养生息到一定时候必然会有些小心思。

他们像寄生虫一样吸附在汉王朝的身躯上,越吃越肥,最终成长强大到足以对抗并左右寄主,但他们又不能离开寄主单独存活,于是在黄巾之乱后,他们或遭受到与寄主同样的残害,大伤元气,或者见机得早选择蛰伏起来,趋利避害。

在皇帝驾临北海之后,这些世族开始蠢蠢欲动了,接二连三地或入朝为官,或迁居到此,或派遣族中子弟进北海学院学习等等,这些手段明面上是对朝廷和皇权的认可,是天下归心的表现,而实际上他们究竟作何打算,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至少到目前为止辛锐对世族还是和善的很,势比人强,在朝政的推行和地方的治理上,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世家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悠久的传承,更是垄断着包括人才在内的各个领域。

后世开科举时通常称呼考中当官者为天子门生,而在如今,不论是朝中还是在野的知名人士,绝大多数都和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称其为‘世家门生’更为贴切。

作为家族的继承者和未来的顶梁柱,世家子弟无一不是从小便被悉心教导,占尽了先天的优势,其才能不敢说出类拔萃,但其数量和成材率却是寒门子弟无法比肩的。

北海学院和讲武堂这些学府改变了过去的教育模式,将培养人才列为公办,不拘出身,不问贫富,从某种意义上正是掘断了了世族发展的大动脉。但要真正培养出栋梁之才,又要撇开世族的影子,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辛锐这一举措虽然对寒门子弟是个绝好的机会,返回头想想,对世族未尝不利。世族对社会的控制力影响力仍旧巨大,仍旧根深蒂固地盘踞在庶族和平民的思想中,这种‘奴性’会使很多寒门子弟在面对世族之时失去应有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