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救驾3(1 / 2)

 长安杨奉营中,中军大帐微微透出些光亮,帐内杨奉居中,依次坐了十余人。

辛锐向其中一个中年将领问道:“董公,天子现下如何?”这人正是国丈董承,四十左右年纪,身材微胖。

“帝、后皆在李傕营中,吃穿都供应不周,整日担惊受怕。”董承叹口气,摇头道。

“这几日诸君都辛苦了,只待张将军从弘农率军赶过来,我等便可起事,郭汜那边,老太尉业已都说好了,只要我们从李傕军中发难,郭汜便趁机来攻,到时里应外合,必可救得天子。”辛锐勉励众人道。

“若非小将军和恩师前来,我等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离开这樊笼,这回好了,我等都保着天子,一发去北海投小将军,也不枉为人一世,师父教诲。”一个三十左右,相貌堂堂颇有气势的将军,慷慨道。

此人正是张绣,现在在他叔父张济帐下做军官,张济前番引兵去弘农打粮就食,留他在长安守卫灞桥。

杨奉带贾诩找到张绣,商议起兵,起先张绣未敢深信,待后来见着童老爷子,哪还怀疑,二话不说便写书与他叔父,就言自己欲接驾前往弘农,叫张济起兵接应。

贾诩缓缓道:“这几日我在李傕营里散播谣言,说李傕欲害天子而自立,天下诸侯都闻风要兴兵前来讨之,李傕帐下多是羌人、氐人骑兵,有董卓前车之鉴,人人自危,这些天逃走者不计其数,我看这李傕气数也将尽了。”

众人大喜,张绣赞道:“先生之才,绣若能学上一点半点,也不至于到现在一事无成。”

辛锐心中好笑,张绣还真是对贾诩甚是推崇,和历史上一般无二。

计较已定,杨奉道:“现在万事俱备,只待张将军大军到来,我等三路夹击,救出天子。此地不可久留,诸位还请先回,以防李傕耳目。”

趁月黑风高,众人都散去,路上辛锐暗暗思量,虽说有自己和贾诩算无遗策,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但自己这边毕竟人手不足,若是届时大军冲突起来,只怕还是凶险异常,困难重重。

五日后,杨奉秘密报于辛锐,张济大军已开到蓝田,距长安不到半日路程,于李傕处只说是前来想劝两家罢兵议和的。

长安几家军阀,郭汜、李傕、张济、樊稠四人为首,原先都是董卓手下部将,待董卓死后,这几人倚仗手中兵势,驱逐了吕布,仍旧占着统治地位,之前李傕趁宴会借口樊稠私通韩遂,杀了樊稠,夺了他手下之兵,于军事实力稳居剩下三人之首。

但现在老大李傕和老二郭汜之间日夜火并,实力不断被削弱,长此以往必然被张济钻了空子,就算张济不钻,天下各路诸侯岂是善类?

李傕正为此事苦恼,得知张济率军前来劝和,思量一番,觉得再打下去的确对自己不利,因此答应了。

辛锐定下明日子时起事,又串联了郭汜、董承等人,与贾诩又前后思量一番,这才稍稍放心。

堪堪已到了盛夏,长安日里天气炎热,到了夜里,却又寒冷异常,辛锐紧了紧袍子,缩紧身体,心也随着温度揪起来。从北海出发到现在,已经快两月时间,此间事还未办妥,也不知北海现在是什么情况。

今日之后,若是安然救出天子,一定要尽快返回了,曹操和袁绍秋天必有动作,若不早回,恐怕横生变故。

半夜,长安城忽然火光四起,李傕营中乱了套,许多军士还在睡梦里,便被一刀毙命。未几,又见郭汜、张济两队军马旗帜鲜明,径向李傕军营杀来,李傕大叫中计,慌忙组织抵抗,且战且向西逃去,杨奉和董承引着本部军马,护卫献帝和百官,脱离李傕阵营,向灞桥赶来,灞桥守将张绣接着,与二将共同保着车驾往东便行。

辛锐等人亦在不远处接应,见三将到来,知道大事已成,赶忙叫即刻行军,往东奔潼关而去。

杨彪、辛锐众人自去拜见献帝,杨彪看到少年皇帝瘦的都脱了形,不由老泪纵横,辛锐劝道:“此地不宜久留,老太尉且止住悲伤,待我等离开长安,回到北海,再好生侍奉陛下。”

献帝自小便是个聪明人,又饱经磨难,若是放在治世,说不定也算一代明君,而今见了老太尉和自己亲封的小将军前来救驾,大感欣慰,勉励一番,便叫启程。

队伍向东缓缓而行,张绣辞别诸人,要带着本部兵马往助张济,辛锐叫贾诩随他前去,并对贾诩嘱咐一番,贾诩领命与张绣去了。

辛锐又估摸着行军进度,找来张三、王五,书信一封叫他们快马先行,回北海请赵云调兵接应。

第二日黄昏,车队缓缓行到华阴县,忽听背后一片喊杀之声,献帝惊惧,忙叫辛锐前去观望,辛锐纵马向后看时,只见路上烟尘滚滚,一彪军马由远至近追了上来。

两军列阵以待,郭汜立马帅旗之下,向杨奉、董承军中喊道:“杨彪老贼,诓我去杀退李傕,你却带走天子,着实可恨。还有那杨奉、董承,皆是反贼,今天我必杀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