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丹书铁券(1 / 2)

鉴宝无双 青木赤火 0 字 2021-07-06

 不过吴夺和宁霜也都知道就这么个情况,所以情绪也没受太多影响。

只是吴夺虽然没有抱着一定捡漏的心,但肯定也不想老遇上这种事儿。

这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做局在古玩行里是常有的事儿,只是地摊上很难有大局,都是小局。

像刚才一个“摊主”一个“顾客”,稍稍简单配合一下就行。

继续逛。

在一个东西挺杂的摊子上,吴夺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玩意儿。

这也不是吴夺主动发现的,他和宁霜到的时候,有一个老者正拿着看呢,还时不时和摊主掰扯两句。

乍一看,这是一个长铁块。

长度在十几厘米,宽度在三厘米左右,厚度有个两厘米。而且竖着看微微有点儿弧形。

整体上不太规则,像是什么器物上的残片。

要只是这么一个长铁块,哪怕看着很老,也是不会有人感兴趣的。

关键是上面有金字。

因为是“残片”,所以字不全,只有这么十一个字:“卿恕二死或犯常刑有司不”。

字是繁体楷书,介于魏碑和唐楷之间,更像唐楷。

铁质,金字,还有“恕二死”的内容,那这东西,很可能是丹书铁券的残片啊!

这上面不全的字,如果加上标点和补充成句,大致应该是:卿恕二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所谓丹书铁券,就是民间常说的“免死牌”。

一般是帝王赐给有功之臣或者股肱重臣的“特权”,说白了就是犯了死罪可免。

丹书铁券在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很多史料都有记载。

最起码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有了,当时叫“丹书铁契”。虽然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丹书铁契”都有免死功能,但毕竟是出现了。

质地是铁的,形状带弧,所以叫“铁券”;上面的字是丹砂(朱砂)所写,所以叫“丹书”。

有名的魏孝文帝,也发过不少丹书铁券。这时候,就是实打实的全都带有免死功能的“护身符”了。

到了隋代,丹书铁券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颁发丹书铁券成为常制,开国和中兴的功臣,必发丹书铁券,就连宦官也不列外。

第二,丹书铁券不再是“丹书”,改为“金书”;铁券上的字,逐渐变成了“镶金”。

所以,隋代之后,丹书铁券已经变成了“金书铁券”。如此,后来才有了“免死金牌”的说法。

不过,丹书铁券这个称呼,已经成为固定用法了,称呼“金书铁券”为丹书铁券,字面上虽然不对,但也不是错。

而唐代延续了隋代的做法,同时,免死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唐代之前到唐初,免死次数一般是三次以下,比如这残片上的“恕二死”。而到了唐代后期,九次都有了,而且有的子孙也能跟着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