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春来自然有立春。(2 / 2)

惊蛰之后就是春分。

春分时,太阳星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水蓝星昼夜,是彼此对立又相互平分的。自这天以后,太阳星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水蓝星推移,北水蓝星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水蓝星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节,冬水蓝星西方极地、极北冰原、东荒大陆和四象玄海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东水蓝星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玄天宝册》记载:“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星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六个时辰;二是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东水蓝星四季划分的传统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如春季以立春,斗指北东,后天八卦艮位为始点,春分,斗指东为中点,立夏,斗指东南为终点。与东水蓝星不同的是,西水蓝星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西水蓝星所处的纬度较高,离黄赤相交点较远,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西水蓝星当地气候。西水蓝星这种以“二分二至”划分的四季比东水蓝星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春分之后就是清明。

清明,斗指乙,太阳星黄经为十五度,于公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乾朝代至渊初使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采用立杆测影或者土圭测定大河流域日影最长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起点,每个节气时间十五天;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后世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星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以春分点为零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星黄经达十五度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之后是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李乾宸前世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谷雨时节,在东水蓝星南荒平原,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南华大地,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淮河流域是南荒春雨和极北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峰、灵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