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九元窥天(1 / 2)

边月满西山 奕辰辰 0 字 2021-09-11

 集英镇,前军大营中。</p>

刘睿影冥思苦想了大半宿,也不知道究竟如何才能够突破“一往无前”的第三重,知行合一。</p>

其实他选的这个字,正是七字咒言的核心,更是引动了数百年间文武双道变革的圣论。</p>

只要这一字能够攻克,那么其余的六字便都会迎刃而解。</p>

相传,当年创造这一功法剑技的先辈圣贤名叫张素。</p>

从那个时代到如今,他都是文武双道中唯一同时敬奉的圣贤。</p>

他在对武道的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天下无出其右者。</p>

因此有“天下武者千万,张素门下过半。”一说。</p>

不管你有没有真正的跟随张素学习过,但只要是受其武道理论影响之人,便都自称他半个弟子。</p>

由此一来,可真是桃李遍天下。</p>

适时,文武二道互相排挤。</p>

文道嫌武道粗俗,难登大雅之堂。</p>

武道说文道酸腐,犹如脂粉红娘。</p>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张素横空出世方才罢休。</p>

相传,他的母亲怀胎仅仅五个月时就在一天夜里生下了他。</p>

当日上午,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梦。</p>

梦到天上突然升起祥云滚滚,而后霞光万丈。祥云之上站立着诸多仙人,他们个个怀抱宝剑,身穿月白色长跑,上用金线显绣着“文武艺”三字。</p>

随着祥云越飞越近,四周又渐渐的想起了一阵嗡鸣。</p>

这时,为首的一位仙人站出来微笑的看着张素的父亲。</p>

“不知上仙大驾光临……”</p>

张素的父亲赶忙跪下磕头,却是只说出了这么一句就语塞不止。</p>

那位仙人将手中宝剑交予左右,从身后提出一个篮子,右手轻掐法诀,祥云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竟是成了一道云梯。</p>

仙人踏手提篮子,踏云梯而下,对张素的父亲说:“此子授汝。”</p>

张素的父亲连忙接过篮子,看到是一名胖乎乎的男婴,正眨巴着黑色的大眼睛看着自己。</p>

“敢问上仙还有和指教?”</p>

张素的父亲看看蓝中的婴而,又看向仙人问道。</p>

“至性随心。”</p>

仙人说道。</p>

随后不论是再询问什么,仙人都笑而不语。</p>

随着耳边的声音渐渐淡去,仙人才顺云梯而上,踏祥云离去。</p>

随后,张素的父亲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跪在中庭之中,觉得此梦不同寻常,便赶忙去找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细说。</p>

不料,梦境刚刚说完,妻子却突然要生产。</p>

张素的父亲大惊色,这才刚刚五个月!</p>

待产婆抱着生出来的孩子出来后,张素的父亲却是赶紧再度跪下,朝着门外天际磕头不止,一家老少皆惊不明所以。</p>

这孩子,长得和自己梦中仙人授予之子一模一样!</p>

百天宴时,张素的父亲向此事广而告之,时人皆引为神异。</p>

因那日授子的诸位仙人,都穿月白色道袍,看上去颇为素朴,所以便给他取名为张素。</p>

张素有幸生在一富贵之家,虽不及王族公卿,却也锦衣玉食不绝,因此也确实能够至性随心。</p>

他自幼厌文爱武,日日舞枪弄棒。</p>

时人经常问起,“大后可有想去之地?想为之事?”</p>

一般人搭话,他都嗤之以鼻。</p>

唯有这个问题,不管多少次,却是会放下枪棒仔细作答:“天下之大,四处皆可去得,为何非要偏安一隅?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即使做不了大将,再不济也要当位豪侠!”</p>

有一日,张素从城外归家,看到城门口贴着诸多告示。</p>

原来是有一伙盗匪,近期在城中频繁作案,官府正在悬赏。</p>

张素看着心里痒痒的,这不正是自己当大侠的机会吗?便上前去先要撕掉告示,接了这悬赏。</p>

不图钱财,只为扬名立万。</p>

没曾想,看守告示的一位官员拦住了他,非要让他先填完一张表,明确了信息才可。</p>

张素看着这张表单,密密麻麻的字让他眼皮都疼……何况平日里只顾着打打杀杀,这一行字就有七八个都不认识。</p>

羞愤之下,便扔了笔一路跑回了家。</p>

从那以后,整个傅府园子里再也没了棍棒器械之声,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书声。</p>

“难怪那帮穷酸腐儒看不起我们武修,我想当大侠仗义出手,可是却连表单都不会填……可不是让人笑没了大牙?”</p>

张素由此开始了苦读,十年间遍览群书,他发觉当下的文武却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p>

武道全凭师徒传承,大部分都是以口言之,用心记之。且前人前言,毫无章法可寻。</p>

修武之人全屏一腔热血,盲目闯荡,不问对错,不计后果。犹如黑室寻钥,大海捞针。</p>

因此只侥幸又几个大气运者,寻得了先机,走上了正路。而其余的很多人,则都在反复的摸索试探中失败,甚至丢了性命。</p>

因此很多条件稍好的家庭,都不让后代修武。只有吃不饱饭的穷苦人家,才会舍得一身剐,誓要在武修一途拼杀出个富贵。</p>

而文道则正好相反,天下读书人都被灌输一种练武为耻的观念。认为是匹夫莽汉行经,终归是下里巴人所为。而文章才是千古第一大盛事,是代代相传的薪火。</p>

但读书人的千古文章,却已被那些腐儒们用各种圈套束缚了起来,难以发挥。</p>

通篇全是荒唐之话,不见惊人之语。</p>

满目皆是吹捧之词,毫无真知灼见。</p>

文武两道,一边在瞎干,一边在瞎说。</p>

张素虽发现了问题,却毫无解决之法,无奈离家游历天下。</p>

这一走,就是十五年。</p>

最终,他选了一地定居,就在当今平南王域的三门州。</p>

在张素整整四十岁生日的这一天,他在酒楼中与友人对饮笑谈。</p>

就在这时,他却骤然悟道!</p>

用手沾酒水,以指代笔,便在酒楼的墙上刷刷写起。</p>

友人先是一愣,而后迅速的找笔记录,却发现先前几行已然干透蒸发,不见踪影……</p>

其余的记录如下:知,了解也。非听说其皮毛,而是深明其内涵。不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者,不可为知。行,动作也。非倾蜻蜓点水,而是龙潜于渊。不有始有终,坚持不懈者,不可为行。然,知为行至先决,知为行之舵手,知为行之主意;行为知之果断,行为知之实际,行为知之功力。知行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否则知不尽知,行不尽行。知何时何事何地可行,方位真行。行何时何事何地可知,方位真知。文武二道犹如知与行。不做妄想,不当冥行,非知行合一不可。</p>

张素写完之后,重新回到桌前,对朋友说:“我该走了。”</p>

朋友问他:“你要去哪里?”</p>

张素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回答。</p>

“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帮你转告家人。”</p>

朋友提笔问道。</p>

“二教困惑已解,知行已然合一。此心无愧于天道人间,亦复何言?”</p>

张素说完,带着微笑直挺挺的向后倒去,却是没了气息。</p>

朋友垂泪不止,立即去寻人</p>

前来帮忙。</p>

不料等朋友再次返回时,张素的尸体已经不见了。</p>

而后,朋友将张素的知行合一论印刷了十万份,在前往他故乡给他家人报信的路上沿途挥洒。</p>

不久,传遍四方,天下震动……</p>

如今,文道才子或许也有一技傍身,战将武夫也能读懂文章。</p>

无数的功法武技被详尽的归纳整理,后人却是再不用以身犯险,自行摸索。</p>

犹如斗室明灯。</p>

在知行合一论的帮助下,武修一途瞬间被照亮了。</p>

反观刘睿影,他知的却也是不少,唯有行的还远远不够……</p>

不过当下,他已准备于今日返回丁州府。</p>

狼骑犯边一事已然明白解决,待他回到丁州府站楼向中都本部汇报之后,若再无他事,刘睿影却也是准备离开了。毕竟西北特派查缉使,却不光是定西王域一域,丁州府一府。</p>

刘睿影走出帐门,竟然看到汤中松的背影,随他父亲汤铭一起走进了霍望的大帐中。</p>

刘睿影不由得在心下暗暗的叹了口气。</p>

这一番折腾,汤铭却也是没了任何底气……连带着汤中松,想必今后的日子也会不如往日潇洒了吧。</p>

辗转反侧未必徒增无奈,纵情酒色也不能尽享开怀。</p>

毕竟山长水阔,怎能事事如意?</p>

人这一辈子,谁都逃不脱一个念想:</p>

低头,儿孙绕膝。</p>

举头,良人犹在。</p>

前望,长路漫漫。</p>

回眸,往事如烟。</p>

“哟,这是要准备走了?”</p>

汤中松看到刘睿影和一众查缉司人员正在收拾行李。</p>

“是,返回丁州府城汇报一下,然后等等看有没有身新命令。”</p>

刘睿影有些生硬的回答道,他不知道该以何种情绪对待汤中松。</p>

“哈哈,挺好挺好……”</p>

汤中松说完便走到营帐背后,似是要小解。</p>

“咱们还是中都见,我还是惦记那些大胸脯子的姑娘!”</p>

汤中松说道。</p>

刘睿影笑了笑,说了一个好字。</p>

“迎风七丈远,逆风三尺高,谁人不服气,呲你一脸英雄尿!”</p>

汤中松自顾自的唱着,声音从帐后升起。</p>

这一日,丁州州统府昭告丁州,新任府长由府令姜恒娇接任。</p>

这一日,定西王府昭告定西王域,定西王霍望收丁州州统汤铭之子汤中松为徒。</p>

</p>

…………--------------</p>

此时此刻,中都城。</p>

要论地盘,擎中王却是最小无疑。</p>

但,一座中都城,便是胜过了千山万水。</p>

“天下三分壮美事,二分独占在中都。”</p>

纵观茫茫大陆,数千年与日月同辉,而经世不朽;巍巍中都,几千里共太上连绵,而社稷千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