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时间节点之前(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那个,陈舟,我觉得起名字这个事,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觉得呢?”

张一凡强忍住想要吐槽的冲动,尽量用平淡的声音,跟陈舟说道。

“没错,是这样!一凡,你倒是又跟我想到一块去了。我本来还想着,要不就叫金半2号材料算了。可一想到,得把这名字起的有意义点,也更有代表性点,就放弃了原来想法……”

“直到我想到了DMD-2号材料这个命名方式,这在以后,随着我们研究和实验的深入,肯定还会有3号、4号材料,这一下子搞定了一个系列的命名,多好……”

陈舟不无得意的宣传着他的起名学问。

在陈舟看来,这个DMD-2号材料的命名,简直太酷了。

也很有意境。

只不过,听到陈舟这些话的张一凡,却是已经克制不住吐槽的冲动了。

连续做了好几个深呼吸,张一凡才算是遏制住这种冲动。

他不断的告诉自己:“算了,算了,毕竟大佬起名都这样,习惯就好,习惯就好……”

终于平复下来因陈舟的起名废,而产生的吐槽冲动后,张一凡打算还是略过这个话题,也把他早想好的,诸如“碳石半导体材料”这样的名字,给全部放弃了。

清了清思绪,张一凡说道:“那,陈舟大佬,关于DMD-2号材料的研究路线,我们就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了?”

“呃,噢,行……”陈舟对于张一凡这家伙,突然的跳跃思维,产生了一些不适应。

应了声后,陈舟才突然想到,自己关于DMD-2号材料的所有理论研究,以及纸面化实验研究,已经全部完成了。

现在与张一凡他们所做的针对性研究,进行参照研究的话,就能确定整个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否可靠了。

于是,陈舟又说道:“对了,一凡,你们所做的针对性研究的结果,整理出来后,有没有发我一份?没有的话,赶紧发我。我需要用你们的结果,来验证我所做的理论研究成果。”

张一凡愣了一下,颇有些尴尬的说道:“我这边一看到针对性研究的结果,就兴奋的给你打电话了。这个,针对性研究的结果,要形成报告的话,估计还需要半天的时间。那个,等一弄好,我就给你发过去哈……”

“行,我等你的邮件。”陈舟应了一句后,紧接着又说道,“然后,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肯定是DMD-2号材料了。只不过,关于DMD-2号材料的具体研究路线,等你把针对性研究结果的报告,发给我之后,我再来确定,大概需要1到2天时间。”

“好,没问题!”张一凡应道。

随后,陈舟与张一凡便挂断了电话。

关于DMD-2号材料的研究,陈舟算是完完全全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微微抬头,看了一眼先前所做的那张研究规划表,陈舟拿起笔,在上面写了一句话。

这据话很简洁,只有几个字。

【DMD-2号材料,可行!】

写完之后,陈舟看了一遍,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便又拿起笔,添上了一些内容。

【2018.7.2】

这样看起来,就完整了嘛。

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完成日期,全都有了,一目了然!

写完这个之后,陈舟习惯性的拿笔点着。

仔细看的话,陈舟的笔尖,全都都点在了这份研究规划的中间。

也就是化学和材料学研究内容的部分。

陈舟在思考着,这部分内容的研究规划,已经完成了一半。

剩下的另一半,大概还需要多长的时间。

想了一会之后,陈舟便也放下了笔,把这份研究规划,也拿到了一边。

只有做了,才知道真正需要的时间。

再次拿起笔的陈舟,已经将脑海中的杂念,全部抛去。

现在的他,再次进入了,那种高强度闭关研究的状态。

规范场理论的研究,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问题的研究,以及那个属于计算物理学、计算化学和计算材料学的研究内容。

都在陈舟的笔下,朝着最终的结果,一小步一小步的迈进。

7月2日的晚上。

陈舟收到了张一凡的邮件。

正是关于DMD-2号材料的针对性研究结果的报告。

只不过,对于这个悄然冒出来的邮件提示,陈舟并没有注意到。

他此刻正在专注于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问题的研究。

这是属于晚上的研究内容。

陈舟依然严格的,在按照研究规划走。

对于这一千禧年大奖难题的研究,陈舟在顺利了这么长时间后,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

经典杨-米尔斯理论的核心,是一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而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就是为了证明杨-米尔斯方程组有唯一解。

并且,这个解需要满足“质量间隙”这一特征。

更为官方的说法便是,对任意紧致、单的规范群,四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的量子杨-米尔斯理论,存在一个正的质量间隙。

质量间隙问题是量子色动力学中,理解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关键,关乎理论物理学的数学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质量间隙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一个数学上,完整的量子规范场论的产生。

当然,这种解决,不单单是数学,或者是物理学上。

但可惜的是,尽管物理学家普遍相信质量间隙的存在,但至今也没有能够找到,确凿的数学和物理学证明。

就连那位本科学历史,拿了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爱德华·威腾都说,这个难题,对现在而言,实在是太难了。

由此可见,陈舟在研究中,会遇到瓶颈,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更何况,陈舟能够在顺利研究这么长时间,才遇到头疼的瓶颈,已经足以证明陈舟的研究能力了。

当然,陈舟肯定是不满足于此的。

他的目标,是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杨-米尔斯方程组的求解……”

“存在性问题……”

“质量间隙的假设问题……”

陈舟的脑海里,不断萦绕着这三个问题。

手中的笔,不断做着推导和验证。

直到3个小时过去后,陈舟才摇着头,告别了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的问题研究。

因为时间已经快到夜里2点了。

为了保证明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陈舟得提前让自己睡下了……

……

两天后,也就是7月5日。

下午三点。

陈舟结合张一凡所发来的,针对性研究的结果报告,完全确定了DMD-2号材料的研究路线。

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和纸面化实验研究方面,陈舟还根据相应的针对性研究结果,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在完成这些工作后,陈舟立马便将研究路线确定的内容,以及DMD-2号理论研究的内容,全部打包在一块,发给了张一凡。

这样一来,张一凡他们便可以依据这些内容,快速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