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底城市遗迹形成的原因,在之前就曾有过好几种分析。最为靠谱的是周老曾经提出过的一个猜想:海底城市遗迹可能是经过好几次的版块运动造成的。这样的板块运动把原本在陆地上的城市先分裂成很多块,然后再下沉到海底,最后直到完全被海水淹没形成现在的状态。
这个猜想被很多人都赞同,甚至是郭院士也赞同这样的猜想。但郭院士想要分析组们分析的却不是这个,而是这个城市变成这样的原因。
这个原因和周老的并不冲突,他需要分析组分析出是什么样的原因把一个原本大家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城市,变得四分五裂的原因。
按照对周边地质岩层结构的分析,海底城市遗迹最初遭遇到的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地震。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移动挤压,造成城市所在的板块地块裂开,处于城市中的人们因此遭受大量的伤害。这也是现在探索队在海底发现了礼拜堂后的那一条巨大地缝。而后,接连不断的余震将原本裂开的板块再次分裂,不断地出现更多细小的地缝,甚至最后将原本一整块的城市撕裂成披萨一样的块状。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探险队曾在靠近生活区边缘发现过冷泉。冷泉的形成,一般都是因为地底深处具有温度非常高的岩浆,和渗下去的水滴之间融合产生大量的碳酸,碳酸再和海底的矿物发生化合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大量上涌冷却,进而形成冷泉。
也就是说,在这个海底城市板块底下,很可能就有一处地底岩浆池。郭院士安排的分析组曾通过分析几处冷泉涌出的二氧化碳量的不同,大致得出海底深处的岩浆池上方,还存在一个充满气体的空洞。这说明,就算下面是海底岩浆,但只要能加以减压和气体的适量排放,海底下的岩浆基本不会再次喷发。
这两种方式,就是大家所猜测的,原生城市之所以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但这些猜测都是从地质地理方向入手进行的分析,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会议还在继续。郭院士继续发言:“除了刚才给大家展示的硬币以及各种生活器皿以外,我们的水下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请大家看这个三维图……”
郭院士向大家展出的,正是海底城市遗迹的三维扫描图,在这个图中,郭院士进行了简单的区域复原。所谓区域复原,就是暂时不对细节进行考究,而展示大区域范围的走向和建筑物分布,一般都是以道路为基线的。
在郭院士展示的三维图中,也正是由海底城市遗迹的道路进行基线的。很明显的,在三维图中由一条道路然后分叉成三条,又分叉成两条,接着就是一道弧线的宽大道路线。
“……大家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遗迹其实是用道路来划分区域的,而我们的海底考古队员也是顺着道路的遗迹进行考古发现的。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城市一样,你们走在路上,可以看到修建在道路两边的建筑物,可以看到道路通向前方的建筑,也可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地方被你们忽略掉了呢?!”
郭院士的突然提问,让大家都很茫然。想想看,假如你现在进入到一个废弃的城市中,你会在意的是什么地方呢?眼前的道路?还是道路两旁的商店和住房?或者是前方更远点的建筑?你要是这样想,那有个地方你一定会忽略掉。
那就是道路以下!
正常的城市,形成道路网的城市,它的网络绝对不是平面的,一定是立体的!在这些立体网络里,有下水道,有电缆线路,甚至还有地下铁。就是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水下考古队员们确实找到了道路以下的地方!
下水道?你认为的道路以下就是下水道!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海底城市遗迹里没有下水道,没有电缆线路!但是在道路之下,却又另外一种大家从没有见到过另外一种线路。
郭院士将三维图用透视状态显现出来,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看到。“……大家请看,这个道路像是倒过来的树状结构展开,在透视图里,你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树状节点,也就是每个分叉地方的小广场,都有一个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根据我们之前的调查发现了一种结构非常紧密的水晶石。这个水晶石通过广场的中心进行能量的释放,然后传递到所有的道路分支上……”
这种能力传播的方式非常的先进,几乎先进到比地球上通过电线线路传播所需要的损耗还要低,而且清洁无污染。通过检测,这种水晶石和超钛矿石一样,都具有吸收动能的特性,甚至这种吸收动能的特性比超钛矿石还要强,因为水晶石不仅仅是吸收,还能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