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河低着头,略带羞涩地看了她一眼,继续唱道:“ the shade of a illo tree,cree cralg over e。”
温欣然没有再出声打扰,而是用心聆听着。
她的英语成绩其实不错,但是词汇量也就是普通的高中生水平,听着很费力,还不能完全听懂。
这个班上成绩吊车尾的学生,能用英文写歌?太厉害了吧,太魔幻了吧!
她这一愣神的功夫,就错过了几句歌词。
林河的表情近乎虔诚。继续唱道。
“it's been a long hot suer, let's go underver”
“don't try too hard to thk don't thk at all。”
“i' not the only one star' at the sun。”
“afraid of hat you'd fd if you took a look side。”
“not jt deaf and dub i' starg at the sun。”
“not the only one ho's happy to go bld……”
许清雅听得出神,差点忘了接台词。
杜采歌干脆喊了“cut”。
工作人员已经忍不住交头接耳,“这是老板写的新歌?”
“肯定是啊,你在别的地方听到过么。这么好的歌,如果以前就有,肯定满大街都能听到。”
“太厉害了!”
“听得我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没想到老板还能写这么棒的摇滚。”
“你在说废话么?老板给行者乐队写的摇滚都把他们捧成殿堂级摇滚乐队了,被棒子国和樱岛国的音乐界公认为21世纪的亚洲前三的摇滚乐队。”
“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杜采歌看了一会刚刚的镜头,对姜佑曦挑起大拇指,“不错,演得好,唱得也好。”
又笑着对许清雅说,“你是听傻了吧?”
许清雅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这么有意思的歌,我一下子就入神了。”
“你是平时不太接触摇滚,只听高雅音乐,乍听到摇滚乐有些不习惯吧!”杜采歌调笑了她一句,“不过歪打正着,效果挺好的。保一条吧。”
保一条,就是这一条效果我很满意,算过了。
但是保险起见,再拍一遍。
重拍一遍,杜采歌看了看,效果还不如第一遍好。
他也没强求,毕竟这部微电影很赶时间,20天左右要拍完。
真要斤斤计较,那三个20天也收不住啊。
一般一部110分钟的电影,你起码得拍三四个月吧。
微电影哪怕只需要三分之一的素材,想20天拍完也是很赶的。
只能稍微降低一点质量要求。
于是他宣布:“休息5分钟,化妆组给演员补妆,道具组把接下来几个镜头的道具准备好。”
这么热的天,演员的妆都有点花了,远了看不出来,但是给特写镜头绝对会看着不舒服,必须得补妆。
他宣布休息后,好几个人围了上来。
许清雅想看看自己演出的镜头,琢磨怎么去提高。
姜佑曦是来吹彩虹屁的。“哥你这首歌写得太酷了。我兴奋得差点整晚没睡,脑海里翻来覆去都是这些歌词和旋律。太经典了!”
“行了,别吹彩虹屁了,安心去琢磨后面的镜头。”杜采歌微笑着制止了他的吹捧。
用得着你来夸么。
“starg at the sun”这是地球上殿堂级摇滚乐队u2的代表作。
它能不经典么!
杜版《那些年》的一大卖点,就是其中会出现几首非常经典的歌曲作为插曲。
甚至可以说,除了“青春电影”“怀旧电影”外,它甚至还可以打上“音乐电影”的标签。
绝对能吸引很多热爱音乐的人来看。
杜采歌还考虑用林河做的歌曲来表达主角心境的变化。
像前半段出现的starg at the sun,和爱情完全不沾边。
但是等林河陷入相思之苦,他所创作的歌曲里就出现了更多的爱情元素。
而失恋以后,创作的歌曲又以忧伤、怀念等为主。
至于观众会不会质疑,电影里年轻的林河何德何能可以写出这么好的歌?这不现实啊?
没事,宣传的时候自然会说,这是海明威的半自传电影。
林河的人物原型就是林可。
而林可(海明威)这样一位大师级音乐人,能在高中时写出这么好的歌曲不夸张吧?
好吧,稍微夸张了一点。
但这是艺术的夸张。
就像莫扎特传记电影里说他4岁就写出了第一首曲子,9岁写出一首大型交响乐。
你信么?
杜采歌自己4岁的时候说话都磕磕巴巴,字都不认识几个更别说识谱了。
所以这种事就不要深究了。
少许艺术的夸张,少许美化,都是可以理解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