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战场之外(2 / 2)

在山东战场,则保持目前的运动战术。加大对日军据点的拔除以及拓展控制区,尽可能的分散日军的注意力,牵制并分散日军援军的注意力。虽说一时打不了大规模的歼灭战,但也要尽可能的拖住山东日军。

中央虽然还没有回电,但老总相信主席会慎重考虑到自己建议的。即便杨震不停止攻击,老总也会提出停止继续攻击的建议,收缩兵力转入防御。让部队能得到一定时间的喘息,以避免因为连续作战伤了元气。

而在发出这封电报后,老总也与晋察冀军区的老总研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从冀中和冀南地区,给抗联动员两到三万的新兵。并致电晋冀鲁豫军区和晋绥军区首长,希望晋冀鲁豫军区从山西战场新解放的地区,给抗联动员不少于一万新兵。

命令重新组建的冀中军区,派出最得力的政工人员立即赶赴沧州。动员原本抗联在沧州动员的两个团的新兵,因为沧州被打成一片废墟,而在开拔之前集体当了逃兵的新兵尽可能的归建。

同时派出得力人员,协助沧州重建,并安置好被流弹误伤的百姓。在战斗之中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伤亡的百姓,要在粮食和其他方面给与补偿,尽可能的保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安抚住民心。该给的待遇要给,这方面不要抠抠搜搜的。

并筹集粮食和物资,尽全力保证抗联南下参战部队的供给,减轻抗联的补给线压力。此次战役发起之时,正是秋收已经结束。作为华北粮仓的冀中平原,整个四三年的粮食产量虽说受到气候的一定影响。但是整体产量,还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

再加上此次战役正是选择秋收结束,日军还未来得及大规模征集粮食的时候发起。整个四三年收获的粮食,大部分还在农民手中。虽说一时还没有详细资料,但是以冀中区目前的粮食产量以及储备数量来看,保证抗联南下部队的供给应该没有问题。

唯一头疼的是眼下各级地方政权,还在重新建立之中。整个冀中区的民心,还没有从前年日军大扫荡,带来的严重创伤之中恢复过来。尤其是以当年日军扫荡力度最大,也是损失最惨重的冀中核心区。

四一年的大扫荡,作为日军扫荡重中之重的冀中区,受到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其他各个根据地。在日军残酷的屠杀手段之下,这里的老百姓对于配合部队顾虑还是相当的大,对重建地方政权的热情也是相当的低。

老百姓被日军杀怕了,也杀的心寒了。即便是在自己家门口轰隆隆南下的抗联的装甲集群,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老百姓眼神之中的冰冷神态,却依旧(www.hao8.net)没有大的改变。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次重新返回冀中的自己军队,能不能保证作战不会再一次失利,不会再一次将他们留给残暴的日军。

直到抗联在西线收复了保定并夺取石门。向南收复了滹沱河两岸之后,形势才有一定的好转,但距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相差很远。对于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激战,冀中老百姓之前表现出来的淡漠,让几乎所有返回冀中工作的干部都异常的惊讶。

尽管民心在一定程度有所转变,但是在四一年大扫荡之中,几乎被彻底摧毁的地方政权和武装,重建的工作依旧(www.hao8.net)不如想象中的顺利。与四一年日军大扫荡之前的那个富饶、安定的冀中根据地,已经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地方政权重建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远未达到当初预想的速度。各地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的速度,更是异常的缓慢。除了部分地区,大部分的地区动员工作,远不如设想的好。尤其是原冀中根据地的核心区,动员工作更是困难重重。

而眼下保证抗联南下进关部队的供给,几乎成了正在重建的冀中军区以及地方政权的首要任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无疑要影响抗联部队的作战。部队吃不饱肚子,这战斗力还怎么保障?

能不能保证抗联的物资供应,这关系到战场上的胜负。老总不亲自跑一趟,并不是很放心。不仅自己来了,还将正在忙着接收北平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也给拽了来。亲自抓地方政权的重建以及军区的组建,最重要的是保证抗联南下部队的补给。

并利用冀中的人口优势,尽可能的给抗联提供一批补充兵员。虽说时间上有些来不及,这些新兵即便能够补充到足够的数量,但短时间之内也无法投入战场。可不管怎么说,对于抗联各部队恢复元气,还是有很大好处的。

当然老总这么快就返回冀中,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亲自调研抗联部队眼下真实的情况。以便为中央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倒不是老总不相信杨震上报的伤亡数字,而是有些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伤亡数字就能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