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请愿书(2 / 2)

那一次,万民情愿,主动请战。

那时候人口可不像现在那么流动,所有人都在家,家家户户都看着天、看着水。

在村民的请愿之下,区委一帮人下定了决定,与附近乡镇衔接,动用了三四万人,花了两三年时间,修建了一条大水渠,起了一个名字,红旗渠。

红旗渠道用了几十年,就是到了现在,依然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红旗精神,成为了以滨江镇为主的沿江乡镇的奋斗精神的象征。

很快,大家都看完了,领导们表情不一,有感叹的,有摇头的。

不得不说一个问题,红旗渠和万民情愿已经深深绑在一起,滨江镇的领导,本地人居多,请愿书是最容易刺激他们神经的。

红旗精神。

李华也听吴丽菲讲过,去年滨江镇还牵头,与几个兄弟乡镇一起举办了一次红旗渠精神的交流会,在滨江镇三大征地拆迁工作启动的时候,大家还一起重温了红旗渠精神。

“好吧,既然大家都看完了,也都发表一下意见吧。”十几分钟时间,请愿书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姚书海的手中。

“滨南村的村民意愿很强烈,已经有了请愿的行为,我觉得党委会要给与高度的重视,这种对于发展的迫切愿望,我觉得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组织委员秦大志开口说道,“红旗渠精神的来由就是因为一封请愿书,这封请愿书的人数虽然只有七八百人,规模也不算小了,红旗渠精神有可能在现在滨江镇。”

“我也说几句,在春节的老干部座谈会上,也有老干部提到了红旗渠精神,我们现在的人,条件好了,缺差了那种敢于斗天斗地的精神,而且,老干部建议,在农村的发展上,不但要和大政方针一起,更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布局,这样才能提升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是可行的。”分管交通的副镇长刘大伟道。

“我不觉得如此,红旗渠是红旗渠,那是那个特定的时候的产物,现在再提红旗渠精神,我觉得并不一定合适,更何况,请愿这种形式并不一定很好,如果他们请愿成功,其他村或者居委效仿,我们有什么应对之策?”邓先位再次发言道。

“我觉得老林说的有道理,越是这种时候,在做各位越要按规矩和原则来办事,不能那么意气用事,现代农业园的事情,做好了是锦上添花,做不好那就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会拖了整村脱贫的后腿。”林建国不无担忧的道。

李华眯起了眼睛,请愿书是有效果的,但是他觉得有点不妙,因为竟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

他们竟然没有请愿书到手时候的那种颤抖和震惊,李华不知道是他们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出了问题,根本搞不懂。

好的是,还是有几个领导转变了态度。

看着那几个改变了主意的领导,李华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让李华更加迷茫。

改变了意见的领导们,竟然都是他刚才点到的,有涉及项目的领导。

李华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这些人改变主意,到底是因为请愿书,还是因为利益格局的分配。李华希望是前者,不然他会很失望。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姚书海继续问道,“党委会就是讨论的会,大家有什么话都可以摆出来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十几个领导,商量这件事应该很简单。”

随后,大家又开始了发言,这次的结果变得好了一些,同意和不同意领导的好像有点势均力敌了,剩下的就看书记怎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