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文彦博挂帅(1 / 2)

小人治宋 破叶随风 6961 字 2019-12-02

 开封汴梁,皇城之中,赵祯坐在龙书案后,愁眉不展,犹豫不定,一语不发,在他的面前,站着整个大宋朝的最顶尖精英,而这些精英,同样的沉默无言。

半晌,赵祯问道“众位卿家,河北宣毅军叛乱,谁愿意前去平叛?”

众臣假装没有听到赵祯说话,低头不言,宋朝官场就是有这一点好处,皇帝和朝臣之间,距离很近,平常商议事情,双方都是本着身份平等,互帮互助的原则来讨论的,除非是关系到皇帝私密的事情,朝臣不好插嘴,其他的天下大事,哪怕皇帝强行下旨决定什么,也会被朝臣集体驳回。

这样做好处很明显,皇帝的权利被极大的限制起来,别说皇帝想要做些什么过火的事情,就算是皇帝单纯的想要安乐一下,朝里都丞相御史各部大臣都会直言上奏,叫皇帝清名朝政,勤俭节约的。

不过这样做自然也有坏处,尤其碰上像赵祯这样一个开明勤勉的君主,赵祯很对待臣子很开明,有什么事情,只要拿到大殿上讲道理,只要没有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之前,赵祯绝对不会强迫对方去干什么的,就像今现在这样,河北宣毅军反叛的战报已经送来了三天了,而且之后的战报一封接着一封,事态之紧急不言而喻,眼看着整个河北就要丢了,可是赵祯还在这里为谁去当这个召讨使而发愁呢。

平叛,绝对是一个有着天大油水的差事,可是同样的,收益大,风险也大,这些朝堂大佬都已经是位极人臣,就算是平叛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宰相之上难道还能当皇帝不成,所以犯不着为这事以身犯险。

更何况,如今君子之党的风波还没有过去,范仲淹已然身死,韩琦富弼被贬在外,如今的宰相晏殊,枢密使夏竦,参知政事文彦博,都没有前线指挥一线作战部队的经验,这一次去河北,若是事成也就罢了,可若是抓敌不成反被打,轻则贬官罢职,重则丢了性命,那岂不是亏大发了。

这排名前三的大佬不说话,底下的众臣就更不敢说话了,而大臣不说话,赵祯就更沉默了,这是赵祯的特点,也是赵祯的处事办法,往往在这沉默中,就已经把事情办成了,大不了就是多花费些时间罢了。

什么灾荒,什么党争,什么黄河决堤,赵祯都是用这个办法沉默过来的,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赵祯真的没有办法再沉默了,造反啊,还是边军造反,这可是自从太祖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大事,难道祖宗的江山就要在自己手里丢去一片偌大的河北之地吗。

所以,在沉默着看了三天默然无语的大臣们之后,赵祯发怒了,赵祯把龙书案上的东西都扔到了地上,然后指着底下大臣的鼻子,一个接一个的开始数落。

说是数落,还真的一点没错,良好的宫廷教育,让赵祯哪怕是骂人,也不知道怎样去骂,只能从过往的事情里找些顺嘴的事情找寻这些大臣一顿,而对于这些大臣的实际影响,几近于无。

不过,这些大臣们大多都已经摸清了赵祯的脾气,这一次赵祯这样,已经是史无前例的发怒了,作为臣子的,自然要想着怎么样才能平息皇帝的愤怒,要不然,以赵祯的性子,虽然不会当面说你什么,可是同样的,赵祯同样会选择一个消然无声的办法,叫你离开京城,去外地当官。

按道理说,这么重大的事情,应该是宰相出面处理,可是如今的宰相晏殊,却是已经快要花甲之人,是范仲淹韩琦等人的长辈,更是富弼的老丈人,年老体衰,如今已经是大病连着小病,若是再去一次河北,恐怕河北还没到,晏殊这把老骨头就要散架了。

晏殊年纪大去不了,接下来就是枢密使 夏竦了,夏竦的枢密院掌管天下兵马调动,以往有什么战事,虽然都是各军将领领兵,但是名义上,都是枢密院的人挂帅,故此,夏竦是最合适前去平叛的人。

但是怎么说呢,翻一翻夏竦之前的工作履历,虽然他现在坐在了枢密使的位置上,但是这个位子的得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赵祯平衡君子党的势力而做出的决定,因为夏竦终其一生,也没有和军队粘上半毛钱的关系,而且夏竦一生最爱享受,贪酒好色,穷奢极欲,自从来到了汴梁,知道了天下原来还有这样的人间天堂之后,便想尽一切办法留在京城,什么升职加薪,全都不在乎,只要能叫他不出汴梁城,叫他装疯卖傻,装病耍混,什么手段他都用的出来。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学也一般,能力也不强,还贪图享受,可就是一步步的坐到了枢密使的位置上,完全是因为夏竦能够察言观色,揣摩上级的心意,官场就是这样,能力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上级用你用的顺手,你就能升官。

想一想,夏竦连汴梁都不想出

,怎么会去偏远艰苦危险的河北挂帅平叛呢,于是夏竦苦思冥想,给自己找了一个相当靠谱的理由,那就是这一次河北叛乱,事关重大,而且是边军造反,平叛一事更不能大意,一旦出兵,就要做到万无一失,但是自己虽然学过些兵法,可大概都是纸上谈兵,万一耽误了前线战事,如何是好,所以还请皇上选择更稳妥的人选前去。

夏竦想的还是不错的,赵祯这一次选帅,务必是要求一击必胜,把河北夺回来的,所以前思后想,真的就把夏竦放过去了,仔细研究其他人选。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宋朝连年在西北用兵,战将无数,从中挑选一人,带领几十万禁军去到河北,别说什么叛乱了,就是辽国打过来,也不用怕,而且现在在西北名气最大,军工最多,治军最好的,就有现成的这么一位人选,狄青。

想起狄青,赵祯心中又是一声叹息,这狄青什么都好,可是错就错在了出身不好,哪怕是一个平民呢,作为武将也就罢了,可是偏偏狄青是配军出身,脸上刺了金印。

赵祯是不嫌狄青什么,都是自己的臣民,用谁不是用,但是朝堂上的众大臣就不这样想了,这些人都要名门望族出身,学的是圣人学问,自视甚高,只要出了皇城,摆的架子恐怕比皇上还要大,可是偏偏按照军功来说,狄青这个一文不值的配军,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已经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这叫满朝文武,怎么能够受得了。

所以,狄青在朝堂之中是被排挤的,哪怕随便一个武将,若是立下和狄青同样的功劳,只要在朝中有些关系,恐怕早就调回汴梁,当上三四品的将军了,而狄青呢,自从出去了汴梁城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哪怕每年的赏赐,封路,抚恤都一样不落,但是在众臣心中,配军就是配军,永远也登不上大雅之堂,老老实实呆在西北便好,其他的就没有你什么事情了。

就这样,为了朝政稳定,狄青也被排除在了赵祯的选择之内,而你不用狄青,西北各将也就看不上眼了,这一条路也走不通了。

这时候,赵祯便盯上最后一个选择文彦博了。文彦博现在的职位是参知政事,也是权利最顶尖圈子里的一员,而且文彦博不像夏竦或者晏殊,他很聪明,有手段,有能力,赵祯很是喜欢这样的臣子,再加上文彦博之前更有西北指挥军团作战的经历,尤其现在正四十多岁的年纪,年富力强,这时候若立下功劳,更有晋升的空间,以后认命他为宰相,也有一个理由。

怎么看怎么觉得文彦博是最合适的那一个人选,可是唯独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彦博自己愿不愿意去。

赵祯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他不喜欢随便的发号施令,而是喜欢臣子自己主动请缨,这样显着自己这个皇帝多么治理有方,臣子忠诚不是。

其他人,赵祯感觉自己都能玩弄在掌心, 但是文彦博不,他太聪明了,他十分清楚皇帝现在想要什么,要做什么,同样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这样一来,双方就有一个小小的代沟了,毕竟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臣子,两人身份地位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可能同一件事情,对于皇帝有益,对文彦博就有害,而对文彦博有益的,对于皇帝又有害。

当然,这种情况会发生在皇帝与任意一个大臣的身上,但是其他的大臣可没有文彦博这么聪明,大多数人,为了皇帝的利益,都是可以妥协的,反正妥协完了之后,只要从其他的地方找补回来不就行了,但是文彦博不同,这个家伙,聪明就聪明吧,还十分的耿直,自己认准的道理,任你对方是谁,也没有办法影响文彦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