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赈灾十六字方针(二更,求推荐票)(1 / 2)

 听到魏国公开口询问,林琅这才点了点头,笑道:“第一,陛下可在天京府各县贴榜,发动天京府的富商富户、官宦门庭前往各个安置点施粥散粮,慰问灾民,表现突出者陛下可下旨表彰,张榜宣告。

等到灾民返乡之后,陛下可在泰安殿亲自接见、宴请出钱出力最多的那些富商富户,以示隆恩,有机会入宫面圣,并得到陛下的亲自宴请,还怕那些富商富户不踊跃参与?

第二,除了发动各县的大户人家施粥散粮之外,朝廷还可在各县发动募捐,让天京府的普通百姓们踊跃捐款,所得款项就均用于为灾民购置粮食、衣物、生活必备用品。

天京府十县中,募捐款项最多的县令,陛下可酌情嘉奖、提拔,募捐款项最少的县令,年终考评这一关就难过了,如此一来,还担心县令们不尽心尽力替灾民募捐?

第三,灾民中的妇人都懂女红,连老人孩童都可做些手工伙计,朝廷可召集一些布庄、衣店或是其他手工作坊,让这些妇人和老人孩童们在安置点做些缝补裁剪的活计,由这些布庄、衣店或是手工作坊给这些妇人提供酬劳,官府可免这些店铺作坊的一年赋税。

第四,天京府若是还有其他需要人手的地方,大可以从灾民当中招收人手,搭建安置点,朝廷出钱出料,也可让灾民们出工出力,自力更生。

只要将这四点措辞施行下去,朝廷需要做的就是调动手里的资源即可,出钱出粮自然有人会争着抢着去做。

总之灾民的安置就要遵循着四个原则,分批安置、有效管控、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林琅将条理清晰的赈灾措施说完了之后,泰安殿中鸦雀无声。

林琅的计策,将天京府十县都调动起来了,如此一来,哪里需要朝廷出多少钱粮,那些大户人家肯定争着抢着去赈灾去了。

那些个富商,谁不想被皇帝张榜嘉奖,谁不想被皇帝接见,那可是皇帝亲自设宴款待的殊荣啊。

一旦宣布下去,各县的县令可能都上街卖力的募捐去了。

开玩笑,若是募捐的银钱比其他县要少,不说嘉奖、升迁,别连官帽子都保不住了。

至于有多少县令会因为募捐的款项不多而不得不自掏腰包倒贴进去,那就没人理会了。

反正不管银钱是谁出的,最后都是用来赈灾的。

各县的大户人家,肯定都争先恐后的前往安置点搭建粥铺,虽不是人人都指望能够获得皇帝的接见、宴请,可其他人家都去搭粥铺了,自家不去,这不是跟朝廷过不去吗?

如此一来,何愁灾民无法妥善安置?

不单安抚了灾民,还让灾民有饭吃有活干。

不单调动了大户人家,还让所有人心甘情愿的帮着朝廷赈灾,争先恐后的出工出力。

什么下旨嘉奖、张榜宣告、皇帝接见、宫中设宴款待,朝廷根本就不用消耗多少银钱和粮食就能让灾民吃的饱饱的。

太绝了。

十几万灾民都有饭吃有活干,谁还有精力闹事?

林琅献上的计策,让天行皇帝大喜过望。

分批安置、有效管控、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有了这十六字方针指导,林琅的计策已经足够全面了。

皇帝拍板,直接采纳了林琅的计策。

接下来的一些细节,就交给内阁的那些大佬们讨论去吧。

今天的早朝,新任天京府尹林琅出尽了风头。

这让朝中不少大佬开始重新审视起林琅来了。

原本朝堂的大佬们都觉得,林琅以前那个少尹、现在这个府尹,都只能混混日子。

像林琅这种纨绔子弟,哪来的什么真才实学?

不知道哪里学了高明的医术,已经让人费解了。

会医术,在为官一任上,未必就有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