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2 / 2)

皇帝问道:“灾区死亡几人?”

镇远王爷一愣,连忙翻开奏章翻查。

皇帝又问:“灾区倒塌房屋多少家?”

镇远王爷这边还没找到,又听得皇上再问,不由得翻得更快。

最后,他才用蚊蝇般的声音念出奏章所记载。

皇帝摇摇头,“你以为呢?”

这句话,没头没尾,镇远王爷不知道皇帝所指为何,不由得惶恐地跪地道:“儿臣有罪!”

皇帝又严肃地问:“你有何罪?”

镇远王爷面容尴尬,抬眸看了看苏冰,支支吾吾地道:“儿臣……儿臣……”支吾半晌,竟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皇帝又看着苏冰,“你觉得他犯了什么错?”

苏冰也有些疑惑,她摇摇头,“儿臣觉得王爷没有错。若父皇是指记忆力,儿臣的记忆力自小过人,只是每个人都有特长,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王爷乃是领兵打仗的良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儿臣心生敬服。再说父皇,君临天下,爱民如子,高居庙堂之上,心念天下百姓,在位所施行的种种国策,皆是以民为本。百姓有事,父皇寝食难安,恨不得代民受罪,这种忍心仁德,儿臣也是望尘莫及。只是,儿臣并没有妄自菲薄,儿臣也恪守本分,做好自己,便是对父皇母后,爹爹娘亲最好的交代。”

苏冰说完这番话,也觉得有些起鸡皮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变成了马屁精。只是这话,对高位之人是十分受用的。

皇帝微微一笑,对苏冰再度刮目相看,他不无赞赏地道:“好,你果然没有让朕欣喜。”说完,他对镇远王爷道:“起来吧,正如洛衣所言,你没有任何的过错,相反,你于家于国有功。”

镇远王爷舒了一口气,感激地看了苏冰一眼。

皇帝再看着苏冰,道:“你也看过奏章了,对于赈灾一事,有何意见?”

苏冰也不矫情了,道:“父皇,赈灾一事,不用商议,尽力尽心,做到灾区人民即是自己的家人便完美。只是,这一次灾祸已经发生了,咱们就要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父皇能否把旱灾地区的地图以及资料儿臣瞧瞧?”

皇帝微微点头,“说得甚好,这几日朕与诸位大臣在商议赈灾粮款,但是都无法达成共识,甚是头疼。你这么一说,朕心中有数了,与其计算着自己的钱包,还不如解囊救灾。反正,如今边疆无战事,银子放在国库里又不会生子,还不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随手把旱灾的奏章递给苏冰,又命钟正送来地图。

苏冰瞧了许久,旱灾的面积也很大,只是甚为不解的是,旱灾地区周边都有江河,按理说,只要疏通江道,便能引水灌溉,不至于会连年旱灾的。

她沉吟良久,道:“父皇,儿臣能否问一问跟工部大臣谈一谈?”

皇帝一愣,有些疑惑地瞧着她,“工部尚书,就是云谦。”

苏冰一愣,他就是工部尚书?怎么没人跟他提过?而且杨洛衣的记忆里也完全没有这件事情,总不会是杨洛衣也不知道吧?

君泽天斜视她一眼,“是么?那你凑近点再闻闻!”说罢,伸手一拉,她便整个跌入他怀抱之中,她涨红着脸,双手撑着他的胸膛,急道:“你小声点说话啊,一会让人家听去了,多难为情!”

君泽天哼道:“皇兄与杨大人早就去了偏殿,奴才们谁敢偷听?”他内力已经恢复,刚才苏冰在门外与镇远王爷的几句对话,自然也落入他耳中。

苏冰一手撑着他的胸膛,一手胡乱地为他擦了一下脸,“好了,我们赶紧过去吧,别让人家久等了。”

君泽天淡淡地道:“本王反正已经是个残废的人了,他们能等就等,不能等就自个商议。”

苏冰眼圈一红,抬眸看他,“我不喜欢听你说这样的自暴自弃的话。”

看到她这样的表情,他完全弃械投降,装作不耐烦地道:“行了,嗦死了!”

“嫌我嗦我闭嘴便是。”苏冰愤愤地道,“谁让你也总说些我不爱听的话?你不说我便不罗嗦了。”

君泽天别脸不看她,心里却因她的恼怒而甜滋滋的。心知她是因为紧张她才会这样说话的,不知道为什么之前对她的厌恶,如今已经完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全新的情愫,一份心跳加速的悸动。

只是,他心里也并非是全然欣喜的,若他还是昔日的他,他一定丝毫不会犹豫,会用尽全力去争取她。但是如今,他已经是个废人了,还有什么资格要她因为愧疚而留在他身边??

虽然,她名誉上,是他的王妃,但是,他知道在去天狼山之前,她已经对他死了心,再没有了以前的依恋。她如今会这样对他,是因为他是为了救她而受伤的,心存内疚,所以继续强迫自己喜欢他。

所以,在宫人抬着他去偏殿的时候,他凝望着苏冰姣好的背影,心里却是沉重而伤感的。

君泽天虽然是工部尚书,但是他任职的时间不久,对工部的事情还没完全上手,所以基本上为苏冰讲解河道的是杨大人。君泽天时而给点意见,亦是十分中肯的。

苏冰虽不是河道专家,但是因着在现代爱看书,多方面的知识也有所涉猎,对治水以及河道建设有基本的了解,这种了解并非肤浅的,而是综合了她看过发表在杂志上专家的论文得出的一个认知与概念。有了认知与概念,便能够有清晰的思路,她略加提点,君泽天便顺着她的思路说了各种建议。

这些建议都有亮点,杨大人甚为喜悦地道:“王爷,不如卑职回去连夜赶一份奏章明日递交给皇上,让皇上过目是否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