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2 / 2)

买宋 参见大总管 8252 字 2019-11-23

而杨廷筠的话,字仲坚,号淇园,同样是明末重要的翻译家之一,对科技翻译兴国特别是翻译利玛窦等传教士所携新节有强烈愿望。

而且他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学知识,还弃佛依耶,曾与利氏等传教士有深交。

所以1623年华夏曾为艾儒路撰述《西学凡》作序(欧洲大学所学六科,即文、理、医、法、教、道的教学大纲),有感于西方科学注重实证,分科细致,认为有必要培养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渐次翻译西书。

此外还有王徵,字葵心,又字良甫,号了一道人,支叟,陕西泾阳县人,从小喜读后书,潜心机械制造。

他曾与西方传教士邓玉函、庞迪峨、汤若迪、龙华民等人交流,交流学术,与徐、李、杨等同为接受西学的主要儒士。

而且他早年学习拉丁文,曾用西方语言学知识研究汉语音韵,帮且金尼阁修订文字音韵学专著《西儒耳目资》为我国语言学发展做出贡献,机械制造业方面除了编译《奇器图说》还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崇一堂日记随笔》等;撰写《西儒缥湘要图》诸书。

他的《奇器图说》是一部关于物理学、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对当时的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学的翻译做出重要贡献。

同样的,王徵坚持语言能力的世界性,翻译是沟通文化的桥梁,因此1626年看王氏为《西儒耳目资》一书中写到:??夫天下,一家也。一家之中,华梵儒儒,如鼻语角听之不同类,将家必为俯,??自天下目示之,犹然家之人耳。家之人而微文字不相通也~”

并且他还强调学习外语之必要性,然则人自不欲晓耳,宁患不易晓哉。

王氏翻译“关切民生日月”,“国家工作之所急需”,1627他在绘《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中说:“先生(按:邓玉涵)为宗指陈、余习之数日,颇亦晓其梗概。于是取诸诸器。图说全帙,分类而口授焉。余则信笔疾书,不次不文,总期简明易晓,以便人人览阅。然图中之说,巧器颇多,第或不甚关心民生日用,??又或非国家工作之所急需,则不录,特录其最切要者。??”

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还在该序中挑战儒家传统对科学的偏见。

“学问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人亦不问中西,总期不违于天。兹所录者,虽居“技艺末务”,而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

与此同时,他还将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称为:“资耳目”、“资手足”、“资心”之心,认为各科之书都需认真翻译,不可偏度,这对于后面清代的翻译之选材是有比较重大的借鉴意义的。

并且魏象乾的翻译理论专著《潘清说》虽然不像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的专著如通此之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但就翻译理论而言,陈福康称之为“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研究单篇论著。

原说是乾隆五年(1740年)内府刻本,共六页。1932年秋为刘半农发现并收藏,现珍藏于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全文共1600多字,言简意赅,有不少关于翻译的深刻见解。

论翻译之道,窃惟翻译之道,至显而寓至微,至约而寓至博,信乎千变万化,神妙莫测也。

惟其变化无穷,遂有出入失正之弊,学者不可不牢焉。

论“正”:(儒家的“正”可指身正、心正、德正。“正”之文与君子的“不偏不倚”、“文质彬彬”、“厥中”之质相联系。)

夫所谓“正“者,了其意,完其辞,顺其气,传其神,不增不减,不颠不倒,不恃取意,而清文精练,适当其可”。

魏氏的理想翻译标准:最妥极当,不出不入,适得汉文之奥旨,靖文之精蕴者。气势畅沛,??字句安妥;体认精禅;??或则含义,或则传禅,不支不蔓,??或则实字,或则虚文,不宽不泛??

第三时期清朝中晚期(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的翻译活动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精神鸦片,天主教外国商人在与中国政府的贸易中带来了物质鸦片,随他们而来的是外国的洋枪洋炮和精锐军队。

到了清朝中期,雍正皇帝摄于日益壮大的中国天主教队伍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闭关自单时代。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专权弄术,昏庸无能,迂腐愚昧的满清官吏们不思进取,致使明清科学家们揭开的科技救国萌芽夭折。

因此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军队用炮舰敲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无力抵抗,才被迫签订表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之后,西方各帝国主义不断对我国发起挑衅,而清政府无力抵抗则是节节败退,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协议,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也正是因为战争的失败,政治上的沦落才惊醒了满清知识分子所谓的“天朝大国”之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些有识之志自觉行动,迅速改变研究策略,大力提倡“实学”,“经之学,不在寻常摘句要为其有用”。

像是清道光年间逐渐出现了以“经世致用”为已任的改良派。他们主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向异域求取新声,大力提倡翻译外国的科技书籍,从军事和科学上革新中国现状,形成了明末之后又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而梁启超的话,则将清朝思想学术进化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附段是首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想学到外国的船坚炮利;第二阶段开始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第三期进一步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体悟到不可能以旧心理运动新制度,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不至于此,梁还说,第一期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而第二期“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算是把十几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进来”(同前)。

伴随着西学东渐潮势的加强,对西学内容的引进也逐渐由科学进化到人文科学,进而到文学,从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到严复译《天演论》、《法意》、《群肆已界》等,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等,马君武、苏曼殊等译拜伦,晚清翻译的作品逐渐由对“器”、“末”、“技”的层次上升到法律、思想、哲学、经济、文艺等对“道”、“本”、“艺”的探寻。

从翻译题材体裁到文艺思潮的变化可以将清代的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思想哲学翻译(戊戌变法前后,文学翻译(五四运动)。

李伟将更是《中国近代翻译史》分为五个章节:近代翻译的发轫(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实用科学书籍的译介(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译书为维新(戊戌维新时期的翻译);西学输入的大潮(辛亥革命时期的翻译);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本章节主要锁定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理论,从科学、思想、文学翻译的进化的三个层次来归纳这个时期的翻译史。

首先是蕴酿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有林则徐、魏源、徐继、梁廷枏。马祖毅将林则徐称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林则徐的话,自是不必多说,可以说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人物了,字无抚,字步穆,晚号竣村老人,福建候官人。

而且他也是清朝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又被范文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13岁(1798年)“郡诚冠军”起到54岁(1838年)以钦差大臣临广东查办海口事物为止,40年仕途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不同于当时的地主阶级,关心国事和民间疾苦,在帝国主义面前敢于挺身而出,焚烧鸦片振我中华雄威,打击嚣张的英帝国主义侵略气焰,被视为当时的爱国主义英雄。

比如他主张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在广州禁烟期间主张翻译西书,组织翻译英文报纸,了解敌情“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设立译馆,编译过《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道光洋艘征扶记》)。对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