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1 / 2)

买宋 参见大总管 25827 字 2019-11-23

 此外还有苏轼,大家都知道他可以说是宋朝最出名的人物之一,标志性符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其诗词、散文及书法、绘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其实苏轼早年并不显著,不像其他人那样是个神童,一直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终于大器晚成。

包括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一样,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苏”。

据《宋史》记载,苏轼刚十岁时,父亲苏洵就游学四方,苏轼的母亲在家中主持家务,教育子女。

她对苏轼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

不仅教苏轼识字,还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

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

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

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

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1089年苏轼被贬为杭州知州,到任后便发现这里大旱,百姓出现饥荒和瘟疫。

他立即上书朝廷,要求免除应上缴粮食的三分之一,获得批准,减轻农民的部分负担。

众所周知,今日的杭州西湖,有两条靓丽的风景线,一条是白居易修建的白堤,一条是苏轼修建的苏堤。

苏堤是一条长三十里的长堤。

是苏轼带领群众,挖湖取土,筑建成的。

苏堤既挡住了潮水,使海潮不再灌入市内,又扩大了西湖面积,方便了交通,疏通了西湖水利,保护了西湖不被淤塞。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杭州的老百姓,几乎家家都挂苏轼的画像,吃饭的时候也要祝颂几句。

还有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修了庙,可见那里的人民对他的感激之情。

虽然苏轼离开我们已经九百多年,但在苏轼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敬仰苏东坡,热爱苏东坡,这一方面是由于苏轼人格的伟大魅力,他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为人民谋利。

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天赋的才华,他的诗文书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启迪人们的思维,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特别是苏轼的诗词作品,男女老少,人人爱读。

因为他写的清新、纯真。

有想象力,有创造力,读后能给人带来快乐、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林语堂先生写作的《苏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同时也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轼出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他也从小养成饮酒的习惯。

他曾对人说:“我每天要饮酒作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

苏轼虽然好饮酒,但酒量并不大。

他自己说:“我饮酒终日,不超过五杯。天下不能饮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到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尝到了酒醉的味道,这种味道比饮者本人还强烈。我闲居时,每天都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就用酒招待。天下好饮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说人生最快乐的是身无病,心无忧,我确实能做到。”

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御史台官吏黄甫遵,在湖州衙门,当场逮捕苏轼,罪名是苏轼的一些诗文“讥讽朝廷”,“指斥皇上”。苏轼在监狱里被关押130天,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

后幸得友人营救,才释放出狱,贬职于黄州。

苏轼到黄州后,心已凉透,把贵贱、毁誉、得失,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

苏轼在黄州,写出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词,差不多都有一个酒字。

在《前赤壁赋》里,苏轼首先写月夜里与客人乘舟,泛游长江,饮酒赋诗,沉醉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酒喝到高兴时,有的唱歌,有的有节奏地敲打船梆,有客吹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二段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叹人生的短促。

曹操、周瑜等,曾是一代英雄,他们在这里导演了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而今安在哉,”人生渺小,像沧海之一粟;短暂的人生,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章的第三段阐述宇宙间变与不变的哲理,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人类和万物在发展变化中永恒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又重新喝酒,杯盘狼籍,相枕睡在舟中,不觉乎东方已白。

这篇散文表现了苏轼贬职黄州时,放荡的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

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气氛上,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苏轼月夜与客再游赤壁,还是离不开酒。苏轼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苏轼回家与夫人商议,夫人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谪贬黄州时,常借酒消愁。

他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记述苏轼在深秋之夜,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到寓所时,自然已经很晚,仿佛已经三更。

词人在寓所门口,敲门没有回应,听见家童鼾声如雷,只好拄着拐杖,听大江的流水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句。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是说一个人的体形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予,此身非人所自有。

为人要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思虑百端。

诗人静夜沉思人生的哲理,豁然有悟,眼前江上的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他要趁此良辰美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

苏轼谪贬黄州时,写了不少激情山水的诗文,风景优美,诗文也美,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佳作。

曾选在中学课文里,许多人都能背诵。

词的开头有段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小序是: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

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桥~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至一溪桥上。

月光照着辽阔的原野。广宇天空,雾气隐隐。

马肚下面的障泥未解,骏马也跃跃撒娇。

词人叫酒拿的,只想在方草上睡一觉。

美丽的夜晚,月光如水,流水如玉。

不能让马儿撒娇。踏破这翠玉琼瑶。

词人曲肱醉卧缘杨桥上,醒来天亮。

杜鹃声声叫。

苏轼谪贬黄州时,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被誉之为“千古绝唱”。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许多人都能背诵,此处不引叙。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对江山如画,对千古风流人物和如梦的人生既无限感慨,又无能为力,只好把樽酒浇在地上,祭奠这东去的大江和永恒的明月。

苏轼谪贬黄州,第一个仲秋节,天上云遮月,他把酒独酌,凄然北望,写下一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出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像一场大梦,人生能有几个仲秋,夜里廊上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感叹光阴似箭。

不觉眉毛鬓发已斑。

负罪放逐,有酒少客,门庭冷落。

天上云遮月,把酒独酌,凄然北望。

浩气贯长虹,忠义填骨髓的东坡先生怎能不悲伤叹息~

1084年,谪居黄州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量移汝州安置的命令。

所谓量移,并非平反复官,而是就近安置到河南临汝。

告别黄州的父亲乡亲时,他写了这样一首词《满庭芳》。

词前有小序: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铣兮~

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

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

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

鸡豚社酒~

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

人生底事~

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

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

应念我~

莫剪柔柯。

仍传语~

江南父老~

时与晒渔蓑。

这首词,真情流露,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

“归去来兮”,是陶渊明的句子,作者想学陶渊明回家隐居,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欲归而不得归。

作者已年近半百,来日无多,更有落叶归根感。

词人在黄州五年,对这里的山川秀丽,民风纯朴,有深厚的感情。

楚语吴音,犹响耳畔,鸡豚社酒,

宛然在目,父老乡亲,来安慰老东坡,劝说老东坡。

人生往来如穿梭。

想到了汝州后,闲看秋风洛水,又会想起黄州的风景人情。

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经常晒晒渔蓑。

有朝一日,还会回来看望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1076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时,这年的仲秋节,苏轼怀念远方的弟弟子由,写了一篇《水

调歌头》,既豪迈,又飘逸,被后人称为:“只有天仙化的人才能写出。”

小序是: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诚如序中所言,是苏轼通宵饮酒,大醉后遣怀之作,兼怀弟弟子由。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数句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跌宕多彩,想象丰富。从地上,

想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人间。

月光转过华美的楼阁,照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眠的词人。恼恨“月圆人不圆”是不应该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所以还是彼此多保重吧,但愿人长久,相隔千里,共赏一个月亮。

苏轼晚年,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有强烈的隐退愿望。

他把人生看得很透,在《香行子》词中有明白表达。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需满十分。

浮名浮利~

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

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及时归去~

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夜静无尘,月色如银。

美酒盈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遐想无穷。

追逐名利是徒劳的,万物在宇宙里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过驹,击石闪火,春梦一场。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大夫“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晚年,虽受朝廷恩遇,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所以有此感慨,“且陶陶,乐尽天真”。

是眼前的快乐和享受。苏轼对逆境的态度是,眼前能够快乐且快乐,以后等待回归田园,作个闲人,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也就足矣。

苏轼不仅酒诗酒词写得好,而且他还会喝酒,他还会酿酒,也正常,毕竟现在咱们探讨的就是宋朝的酒文化嘛。

而苏轼的话,要知道在当时,他可谓是酿酒专家了啊。

比如他在黄州酿造过蜜酒,在定州酿造过松酒。

在广东惠州苏轼酿造过桂酒,就是用生姜、肉桂作配料酿成。

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润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

而且苏轼在海南时还酿造过“真一酒”。

“真一酒”就是用白面、糯米、清水为原料,酿成后呈玉色,酒性温和,是上等好酒。

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说此酒“庄而和”,是“天造之药”。

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

而宋朝爱酒的名人除了苏轼外,还有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李清照。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她一生可以说是饱尝人间甘苦,经历了太多的不幸。

李清照天赋的才华,不朽的词作,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评论家把她和屈原、陶潜、杜甫相提并论。

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李清照生于济南明水(章丘),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

《宋史?李格非传》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二岁时,生母去世。由年高还乡的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抚养。

小清照聪颖早慧,为祖父所钟爱,并为之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