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写作想法(2 / 2)

张伟文抄公当习惯了,产生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想法以后,就想立刻动笔书写,但是才写了一两万字就写不下去了,怎么看都不满意。

小说和电视剧他都曾经看过,主要人物的那些事迹也都知道,但是在行文中却写不出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二人那种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精神来。

张伟说道“是啊,以我插队那三年的生活阅历来书写这部小说还是远远不够,所以我准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进行准备,扩充视野,掌握资料,构思大纲,然后再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小说。”

孙哲说道“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就好,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可以先写一些反映时代面貌的中短篇小说练手,另外你要是需要查找什么资料的话我可以帮忙。”

张伟说道“正好你来了,不然我也要写信找你帮忙,我列了一个书单,上面的书需要你帮我收集下,我们学院的图书馆里面文学类的书籍太少了,好多资料都找不到,你回帝都以后帮我在帝都的书店还有图书馆里面找一找。”

说这张伟从兜里掏出一张纸递给了孙哲,上面记录的都是他在做准备工作时找不到的资料。

孙哲接过书单看了一下,居然有几十本之多,有最近两年的文献资料、报纸杂志、社科论文,也有文学作品,有一些他都没听过名字,看来对方是真的下定决心来写这部长篇小说了。

孙哲说道“好的,回帝都以后我马上就帮你去找找。”

张伟说道“那就谢谢孙哥了,需要钱的话,你就从我的稿费里面扣除就行。”

送走了孙哲以后,过了两天,张伟终于是等到了楚筠的回信。

楚筠在信中说已经回到了加州,她没有出去工作,而是申请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想要继续读书,这也是她回国前和张伟有提到过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群体中有一种十分流行的“p yer”,翻译过来就是“间隔年”。指的是青年在读大学之前或者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不要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工作生活。

“间隔年”最初是二战后各国政府倡导的一种青年交流活动,借以增进不同国家之间人们的交流理解,以防止世界性大战的再次发生。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群体的形成也与此有关,他们离开家乡,用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诉求。

楚筠来华国旅行,就是在度过自己的“p yer”,她一直很喜欢华国传统文化,恰逢去年中米建交,到华国旅游变得更加容易了,于是大学毕业后她也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规划,就背上背包有了这次旅行。

楚筠还告诉张伟她和父亲一起看了张伟赠送的电影录像带,当看到反映内战时期的那几部影片的时候,她父亲的表情极其精彩,尤其是还有一部电影里面的某个军官的原型正好是她父亲本人。

而电影里面把他表现的十分厚颜无耻,就那个演员的形象看着就像坏蛋,当时的情景别提有多尴尬了,但是事后她父亲又偷偷的看了好几遍。

楚筠在信中问张伟是不是故意找了一部这样的电影来。

张伟心中直叫委屈,自己当初可是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啊,不过话说这位国党的将军能被拍进电影里面,那他当年应该也是一个有名的人物啊,不知道楚筠的父亲到底是哪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