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吐不快的责任(1 / 2)

乱世小民 样样稀松 0 字 2021-11-0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岗村宁次可以称之为名将;即使他能实事求是细致周密分析深刻;即使他能从以往单纯的在占领区内的治安,转变到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多位一体的总体战;即使他的一套极其残酷复杂的形式方法,给敌后根据地的军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因此非常被动但最终也因为兵力的ri渐不足,而逐渐陷于被动,招致失败。</p>

由于八路军和ri军在实力上的差距,对于ri军发动的进攻,八路军只能采取避敌锋芒击敌侧背扰敌后方的办法迫使敌人退却,而无法通过正面的军事行动击退敌人。换而言之,如果ri军在进攻前成功掩蔽了作战意图,并用重兵实行铁壁合围,合围圈中的八路军即便能够突围成功,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p>

</p>

尽管无奈,但在ri军投入重兵准备充分的铁壁合围下,挫败应该是在所难免的。没错,关键之处便在于要投入重兵,要准备充分,这也是铁壁合围的缺陷,意味着岗村宁次逞凶的时间并不会太长。</p>

但八路军的弱点也很明显,几年的发展下来,使得各类机关人员庞大,甚至一个县机关有时就有五六百人。而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不会军事行动,缺乏战斗经验,很不适应战争的要求。从历史上看,几次铁壁合围当中,损失最大的便是这些机关人员,而由于人员庞大。又造成了部队的行动迟缓,因此也招致了军队的惨重损失。</p>

在这一点上。孟有田无能为力,jg兵简政那可是在华北各抗ri根据地处于空前残酷的对敌斗争之中,在关系到八路军和抗ri根据地生死存亡之时才提出来的。现在,在一片乐观的氛围中,提出这个问题,不仅无益,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扣上帽子。</p>

但这并不表示孟有田除了提醒小全外,便毫无作为。眼睁睁地看着,等着。动嘴总比动手要容易,支招爆料总会让人有智者的骄傲。而随着岗村宁次上任时间的推移,尽管他还未开始铁壁合围,但敌后的军民还是逐渐意识到了这个敌酋的狠辣。</p>

冈村宁次从多田骏手中接过来的不仅有华北屡战不宁所带给ri军的耻辱与创痛,还有多田骏创造的治安强化运动。虽然名称未变,但冈村宁次却在治安强化运动中采取了新的招数。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强化占领区的治安。而且还要增修公路,挖封锁沟,对非治安区进行分割封锁,以各种汉jiān武装对根据地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进攻。</p>

而且,冈村宁次将经济战提升为治安强化运动的主要手段。在其占领区内ri军实行配给制,推行计口售粮。计口售物,强征房地捐等各种苛捐杂税,另外还加紧对钢铁粮棉等战略物资和其他物资的掠夺控制。对根据地,则利用封锁沟实行彻底的经济封锁,断绝根据地的物资来源。切断山区和平原根据地之间的物资交流,加紧对根据地内物资的掠夺和破坏。妄图从经济上室息根据地,摧毁抗ri军民的抗战意志。</p>

更为狡猾而y险的是,冈村宁次将华北分为三类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在治安区内以清乡为主,建立各种伪组织,并村编乡,实行保甲连坐,强化奴役统治;对准治安区实行蚕食,一点一点地在不知不觉间,将准治安区变为治安区;对非治安区则实行扫荡,以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破坏抗ri军民的生存条件。</p>

清乡蚕食扫荡,交替进行,残酷而频繁,抗ri根据地不断地遭到的损失破坏,人民生活水平突然降低,敌特又开始蹦跶起来大肆活动。在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生活的民众在残酷环境中产生了悲观情绪,有些被骗向敌占区偷跑的,甚至干部也有逃跑的。</p>

在太平洋战争的短暂欢庆后,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劣,八路军上上下下开始了对对手的研究。</p>

而就在此时,大后方chong qg的那位因孟有田而成名已经俨然成为战略战术分析家的那名记者,再次发表了令各方都极为关注的见解,而且将以前的资料重新进行了整理汇编,以抗战失败战役之教训为名成册出版了。</p>

不得不说,这家伙虽然因孟有田而成事,但也是相当具有头脑,且有记者敢说的xg格,不怕得罪人。抗战失败战役之教训虽然说得jg僻,点评得切入要害,但是打击面太广,如果是孟有田的话,肯定要换种方式,力求委婉。</p>

但孟有田假手于人,就已经不考虑其后的事情,也无法左右以后的发展。他只是希望中国人能够死得少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国人已经做得太多,该是正视事实,吸取教训的时候了。</p>

无论何时,我们必须承认将士的勇敢,即使是最失败的战役,即使是最耻辱的战斗,都有中人不屈的身影。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美化指挥者或的理由。然而,抗战以来,几次大战役的结果却让人一再失望。</p>

究其原因:第一,的战术观念陈旧落后和官兵们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和ri军作战。在ri军的立体战法之下,不知疏散和伪装仅凭一腔的爱国的勇敢,而招致了许多无谓的伤亡;第二,当时的指挥官,从蒋介石到各军长师长,普通缺少那种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的军事意识和军事素养。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能采用正确的以运动战的方式去与ri军作战。</p>

从历次会战中寻找规律,很容易便发现基本上都采用了死板的阵地战的作战方式。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来说,就失去了打破ri军的某路进攻。聚歼其一路主力的前提条件。残酷的事实证明,在拥有强大进攻型武器的ri军面前,单纯防御的阵地战是无法阻止ri军进攻的。</p>

防守过于死板,以呆板的阵地战对付优势的炮火组成的ri军进攻部队,其结果当然处处挨打,处处被动,处处伤亡很大了。而以一种传统的落后的过时的指挥方式来对待中ri这场现代化大兵团战役。面对拥有现代化的陆海空武器和现代作战方式的优良的军队,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p>

从淞沪大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孟有田借助于后世的研究结果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这在当时确实是超越任何人的认识。而且他并不只是当事后诸葛亮,还提出了很具有针对xg的对策和方法。</p>

比如:对于ri军的迎头猛攻,不必一味地迎头死堵,在ri军拥有大量的重炮坦克和飞机的情况下,可以用少数的兵力作灵活的阻击。而用大部份兵力从敌侧后面进行攻击。这样,重兵器在前的ri军便会失去优势而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阻击不力导致ri军增援部队赶上来,则完全可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快速撤离,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应该是完全有行动的天地的。</p>

战争已经进行了近四个年头,由于种种政治关系和自尊心的原因,对于历次会战的说法都是避重就轻。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和延缓了再认识并改造的过程,这对以后的作战是相当不利的。而这位记者,同千千万万忧心战争,渴望胜利的中国人一样,不吐不快。正是他的本心。</p>

如果只是指摘和批评,当然不会引起很大的关注。这名记者。勇则勇矣,却还不失智慧。他将孟有田匿名爆料适时推出,再趁热打铁推出所著之书,很有头脑的一个策略。</p>

既是适时推出,自然要紧扣形势,而紧扣形势的莫过于要入缅参战,保护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以及敌后战场,华北ri军换帅所将要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了。</p>

对于死亡累累,尸骨遍地,惨绝人寰的第一次远征军入缅,孟有田不吐不快,不能不说。为了将要暴露尸骨于异国的山林之中,风吹雨打几十年而无人掩埋的中国将士,他不能沉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