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丈八蛇矛(2 / 2)

“到虽不知,却带有向导,魏县尉且放宽心就是。”陈到淡然道。

吗了个B的,耍老子呢?魏延碰了个大钉子,本想发火,但转念一想,又不得不忍了下来。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将帅不和,这一点,魏延是知道的,在路上,也反复在心中告诫自己。没办法,陈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脚踹不出两个屁来,你问什么答什么……奶奶的,也怪自己问得有问题,可不是他自己不熟悉嘛,但人家有向导啊!

心头有活,自不愿意与这木头再聊些什么;而陈到,你不问我不说,如此而已。

百无聊赖,魏延只好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兵器上,对于这名头极盛的丈八蛇矛,他可是闻名已久,此刻到了自己的手中,自然要好生观摩一下这把神兵。为将者,一喜兵器,二为战马,三为盔甲,魏延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认为丈八蛇矛的长度是一丈八尺,约合现在四米多,张飞身高八尺,约合二点六米,那他们骑的马都得像公共汽车,纯属评书夸张!其实这是误解,武术谚语有云:七尺为枪,八尺为棍,长矛一丈零八寸。所以丈八矛的长度是一丈零八寸,而当时用的度量衡是汉尺,一尺相当于二十三厘米,所以张飞的矛长度约为二米四八,张飞身高为一米八四左右,骑上马此矛长度正好适合,而古代多战乱,人均好武,1.84米(还是穿鞋)对于武将不算多高。而魏延大约在一米八左右,介于张飞与刘备之间,是以,刘备的甲、张飞的矛,魏延用着还算得体应手。

而在三国里青龙偃月刀名气很大,远超其他兵器,其实这倒是小说杜撰,在真实的兵器制作当中,蛇矛的制作工艺是极其复杂的,远远超过刀剑,而且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同,矛杆的重要程度和制作复杂程度要超过矛尖……

当然,丈八蛇矛自然不会全是钢铁打造,若不然,又怎么会只有八八六十四斤?要知道,汉末三国时的一斤,也就是后世的大约250克上下,和半斤左右,即便是最轻的金属,也不止三十二斤吧!

丈八蛇矛的矛尖使用镔铁(魏延认得,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乌兹钢)打造而成,锻造过程为“百炼钢”技术,反复炭烧折叠锻打钢材,确保钢料无杂质,木炭的渗入则保证硬度上升,并且在矛脊处夹以韧性强的钢条,保证矛的头部和边缘坚硬锋利的同时中心部柔韧,从而在刺中敌人的时候不会被尸体夹住折断。有些还要硫化和磷化处理,有些矛头上会加锡形成格子型花纹,比较美观,加铬化物还可以保证矛不上锈(如越王勾践剑),做成蛇形为了使杀伤面积增大,刺中敌人的时候敌人伤口不易愈合,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战场,不愈合的伤口会很快感染,使伤者丧命……

矛尖的制作虽然复杂,但比起矛杆实属小巫见大巫了。矛杆的制作工艺被称为“积竹木柲”。实战矛杆没有金属制成的(金属杆除了小说意淫就是仪仗需要,如果真的全是钢铁铸造的,马超的枪也不会在同许楮的较力中折断了,最多是弯曲罢了),因为长度太大,金属很容易弯折,因此矛杆都用韧性和硬度比较强的植物材质制成。白蜡杆、椓木、枣木,最差的也要用竹子。好的矛杆一般都是祖传的专业作坊制作,这些作坊依山而建,山上都祖祖辈辈栽种适宜做矛杆的植物和野藤条。由蛇矛的买家亲自上山挑选适合自身高度和手部握度的某一批次植物,制作者将此批次植物伐取,然后用山上的活水浸出木浆,晾干后放入桐油里反复油炸,直到将所有的短纤维和木屑炸焦,使木杆只剩下长纤维作为基本骨架,然后将此骨架和野生藤条、竹片分若干股混合编织,再将这些小股绞合在一起成为矛杆雏形。

矛杆雏形制作成功后要放入生漆中浸润一段时间,拿出来后用葛布缠紧,晾干后再浸入生漆,出来晾干后再次缠绕葛布,反复几次直到粗细适合手握,才告初步成功。其实到这一步就已经淘汰了很多次品了!比如在选材时长得不够直的,树身上有疖子的都要淘汰;油炸时火候掌握不好,出来的杆子有的太硬,会容易折断,有的太软和藤条绞合的时候会变形;有的受湿度气候影响在上漆缠布之后会爆裂,这些都要淘汰的!

即使能存活到上漆缠布成功的也不算完成。因为矛只有头部有巨大杀伤力,主要杀伤手段是刺,因此要求出矛必须精准快速,这就要求矛杆必须长度均匀、形状笔直,才能刺杀准确。因此矛杆在交货之前都要经过平衡测试。一般都是选一间只有相对窗户的库房,将矛杆正中间系上细绳,吊在水平的房梁之上,看看当风吹过时矛杆是否抖动,不平衡等问题。如果有就要淘汰成次品。

到此为止,真正的优质矛杆才制作成功,成材率一般三成,再加上合适的矛头,优质的丈八蛇矛价格都是极其昂贵的,都可以用几代人。除了吃皇粮的名将也就只有张飞这样家资殷实的家伙能用的起。一般的军校武将只能选择那些质量缩水的次品矛杆或者竹子矛杆。刺杀的准确率和手感就会差多了,为了不在战场上吃亏平时就要拼命练习刺杀技术弥补武器的不足……

好一把丈八蛇矛!感受着矛身上传来的韧性以及矛尖的锋利,魏延不由心驰神往,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有一杆顺手的兵器?

“报!”

沉思中不知道行了多远,前方一里之外一人一骑飞驰而来,看其装束,正是魏延派出的探马。见到探马回来,魏延忙收敛心神,猛然一勒缰绳,胯下大黑驹嘶吼一声,骤然停住。紧接着,大军因太过仓促而颇显杂乱的停了下来。

“禀报将军,伏牛山距此不到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