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归国(1 / 2)

回首东顾 Jasnn 10348 字 2019-11-10

 第四部虎吞万里第十四章归国

刘镇宇带着人马缓缓向东行去,到了洛阳,队伍分成了两部分,高僧和尚在数千官兵的护送下,由洛阳直接北上,经过河内郡、上党郡、晋阳、雁门郡(今代县)到达云中郡(今大同),然后等待刘镇宇的命令,再会合于回纥牙帐(今蒙古哈尔和林)。

而刘镇宇率亲卫军走汴梁,过黄河,取邺城、恒州、幽州,回蓟州。开始东北各族部众的西迁。

一路上,看到唐皇的诏书不断地下来,分发各地。唐皇正在携平定安史之乱的余威和粉碎前太子亨谋逆案的机会,开始大肆改革政务。

最大的改动是大唐的地方行政体制和机构。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三百五十八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皇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一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自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诸曹“判司”由各州录事参军事统辖。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综领督察的地位。

县的长官不分大小统称令。京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正六品上;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京县增设录事两人)。

唐代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制。唐皇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并州为太原府,长官称“牧”,由亲王挂名遥领,实际主持府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东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后来又陆续设有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等府,也都有“尹”,但已不置挂名的“牧”。府尹之下有少尹、录事参军事以及六曹参军事,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若皇帝不在京城,则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临时指定大臣兼任。

由于唐代高宗、武后时多居东都洛阳,以后诸帝虽然都居住长安(除短期避乱外),但洛阳原来那一套略同于长安的职官建置并没有省去,凡在那里任职的,叫做分司东都,或称为分司,这些官员都由东都留守总之。分司各官署往往空存其名,于是朝廷常以贬降或闲废的官员安置在此。这里的官员一般是除按期拜表行香外,只领俸而不任事。只有分司御史还可以稍为行使职权。

除分司官外,还有王傅一官,也是养老的。因为唐的亲王虽有额定的官属,而亲王并不出阁。名为王傅,官居三品,实际连王的面都没有见到过。

一大堆的官员,造成机构重置复杂,官员臃肿庞大,十羊九牧的成语就是从唐朝得来的。当时,唐皇和太子临向刘镇宇请教这个问题时,刘镇宇也是一脑袋浆糊。自己西秦国的制度是东抄西袭,反正自己在西秦国是一手遮天,用什么制度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什么好用就用什么。但是大唐就不一样,庞大的豪族门氏和士族势力会让许多过激的改革寸步难寻。

刘镇宇当时在心里盘算来盘算去,发现在自己的历史知识里,只是对明、清朝的行政体制最熟悉。

刘镇宇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明朝的行政体制可能适合唐朝,就把它给搬出来了。

刘镇宇建议道,把大唐分为道,州,县三级。

每道设承宣布政使一人,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道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下达于有司。凡僚属满秩,负责考察其称职与不称职,上报达吏部、三省。每三年则率其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

设按察使一名,掌一道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典勘理卷宗,理问典刑名,上报达刑部、三省。

设都指挥使一人,掌一道军事,统领一道府兵,维持地方防卫,训练各地府兵团练,上报兵部,三省。

刘镇宇还提出完善科举制度和扩大科举规模,设劝学提举司,诏天下州县皆立学,然后县、道分别科试取士,再由三省、礼部大选,取大才之人,朝廷官员皆出其中。

听完了刘镇宇这一通抄来的东西,唐皇和太子临大为赞赏,原来这位大将军不但会打仗,搞政务也是一把好手。

诏书流水价的发出来,大唐除被划为关内、都畿、河北、河南、河东、陇右、山南西、山南东、淮南、剑南、江南东、江南西、岭南外,将黔中道根据刘镇宇的意见改为湖广道,还增设了安西道、辽东道,山东道(从河南道划出来的)。每道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别被任命。

在刚经历完叛乱战乱的河北道和新开辟的辽东道,将是大唐未来数十年的发展重点,大量无主的土地将吸引无数失地的农民涌过去,要不是和刘镇宇达成了协议,唐皇还舍不得那一百万百姓呢。在辽东道,除了以前设立的平州和营州等外,朝廷还一口气增设了二十几个州。

紧接着是下旨各州县立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儒家经典。若学书、学算、学律的,则主要学习有关文学、算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县每年一试,道每二年一试,朝廷三年一大试。并传旨不论士族寒门,官人百姓,只要除律法规定的罪人家属等人外,均可应试,分为制试和经试,按级分为秀才、举人及进士。而以后天下官职均出于进士、举人。

相比之下,紧接着的税制改革更是让大唐一片沸腾。

废除人头税,按土地亩数收税(摊丁入亩),顿时让天下一片哗然。众多豪门士族纷纷四处活动,抵制这项改革。可是唐皇这次是铁了心要干下去了,不顾每天有人在宫门又哭又闹,一连撤掉上百名不积极行事的官员,处死了十几名攻击议论的大臣。如此雷霆之怒,顿时让许多人闭上了嘴。利益虽然重要,但是性命更重要。现在平定叛乱的大军还没有解散,就看谁那么不识趣了。

看着这些邸报,刘镇宇默默无语。旁边的易常胜问道:“大将军(自从那一次事件后,易常胜似乎成熟了许多,也跟着大家叫自己这个姐夫叫大将军),我们就这么离开大唐了吗?”

刘镇宇笑了笑,反问易常胜道:“你对大唐有什么看法?”

易常胜沉思了一下,说道:“这是一个迷人的东方国家,这里的人民和土地是这么的吸引人。但是这里好象缺一种东西,而且也有一些东西让我不明白。这里的人民讲究以德服人,不管对谁都是那么仁慈,非常好面子,不知道利益的存在。”

“以德服人!”听完易常胜的一通说法,刘镇宇不由大笑,这小子还真是眼睛管事的很了,尤其说的这句话,更让自己捧腹大笑。

但易常胜是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他依然一本正经地问道:“大将军,你为什么不乘机夺取这块土地呢?我想你应该有这个实力!”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也只有易常胜这个“外人”才敢问出来。

刘镇宇一下子被这个问题愣住了,他的眼睛直直地望着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易常胜继续说道:“其实我能猜出一些,你是怕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一场大规模地战争。在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文明和思想根深蒂固,你在西秦搞的那一套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历史的车轮是无法轻易就改变了。如果你要在这里实现你的理想,我想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死的就不会是少数人了!”

刘镇宇发现自己第一次在这个小舅子面前感到无能为力,这小子说的话怎么这么直刺人心呢?

“是啊,我以前发现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我的理想,代价太大了,于是我带着人从这个当时还是盛世的国土上走了出去,去一个荒蛮的地方,率领一批可以说是被这个国家遗弃的人民,重新创建一个新的文明和国家。”

“当我后来回到这片国土时,我发现这里的满目苍凉。我的心也曾经犹豫了一阵子。我以前以为我能改变历史,避免这场浩劫,但它还是发生了。我后来也想把这片土地归于我的名下,但是我发现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们的领地太辽阔了,我发现在我的一生里是无法把这两个巨大的国家一起带入一个我预料的地步。与其两个都做不成,不如只选择了一个。”刘镇宇慢慢地说道。

“你就选择了西秦,这对大唐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易常胜说道。

“公平,许多事情你有得就一定要有失。我不知道在我的领导下,这片国土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还会和我想的一样吗?也许我的努力只是昙花一现,在我死后,强大的惯性说不定又会把历史的轨迹移到我不愿意的地方。我不知需要多久才能把这片国土的惯性去除掉,与其如此,我还不如重新创立一个新的国度,一个新的世界和历史。”刘镇宇含糊地说着,自己还有很多话没有明白地说出来,毕竟那些话是根据后世的经验总结而来,在现在太惊世骇俗了。

易常胜努力地理解了一阵子,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领悟不了,但是他没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因为他明白,一个伟大君王的想法平常人是很难理解的,也就释然了。

“你怎么有这些想法呢?”现在该刘镇宇问道了。

“你们不是有一句成语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哈哈!”易常胜得意的笑道。

“哈哈,你都会用成语了,真是天才。不过也是如此,关心者心则乱呀!”刘镇宇点头道。